1844年K.馬克思第一次試圖從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立場出發,通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性考察,論證共產主義歷史必然性的著作手稿。約在1844年4~8月寫於巴黎,因而也稱《巴黎手稿》(下稱《手稿》)。由三個未完成的部分組成。《手稿》在馬克思生前沒有問世。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影印件

  在《手稿》中,馬克思在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它的主要歷史功績是把勞動提高為“唯一原則”,揭示瞭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並探討瞭私有財產的各種運動規律。但是它把私有財產當作當然的前提,把它的規律想象為永恒的自然規律。這就暴露瞭資產階級經濟學傢為私有制辯護的立場。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在《手稿》中系統地考察瞭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資本傢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階級的經濟生存條件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他利用當時德國哲學中廣泛使用的異化概念,把它同私有制統治下的社會制度聯系起來,提出瞭異化勞動概念,並試圖用異化來揭示私有財產的本質、起源和發展規律,論證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資產階級經濟學所表述的規律不是勞動的規律,而是異化勞動的規律。他具體考察瞭勞動在私有制條件下變成異化勞動的表現:①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②工人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③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即人與自由的活動及其創造的對象世界相異化。④人同人相異化。馬克思在考察異化勞動的基礎上揭示瞭產生對抗性社會關系的根源。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瞭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瞭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

  在《手稿》中,馬克思吸取瞭L.費爾巴哈哲學的積極成果,從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批判瞭G.W.F.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但充分肯定瞭他的辯證法的巨大意義。馬克思在《手稿》中論述的思想,在許多方面已經超過費爾巴哈而接近於歷史唯物主義。他把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看作人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征,從而貫徹瞭能動原則,克服瞭費爾巴哈的直觀性;他強調人和人的關系上的社會性,初步揭示瞭資本和勞動的對抗性的社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瞭費爾巴哈的抽象性;他把宗教、國傢、法、道德、科學、藝術看作是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受到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他把生產勞動理解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的活動,從而把生產活動作為社會實踐的基本內容。這些思想對於唯物史觀的創立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在《手稿》中,他還沒有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出發,而是從抽象的勞動出發,以勞動的異化來說明勞動和資本的對立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還把共產主義看作人對人的真正本質的占有、向真正的人的復歸等。這表明馬克思還沒有完全擺脫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