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的計畫。全稱國傢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因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傢提出這個建議而得名。它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和“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方針,選擇資訊、生物與現代農業、新材料、先進製造與自動化、能源、資源環境等若幹技術領域作為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總體目標是:在選定的研究領域,顯著增強中國高技術創新能力,提高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培育一批高技術產業生長點,帶動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升級;造就一批從事高技術研究開發及產業化的創新和創業人才,為20世紀末特別是21世紀初中國經濟和社會向更高水平發展和國防安全創造條件。經過20多年努力,863計劃取得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成果,突破並掌握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縮小瞭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局部技術領域已形成優勢,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培育一批高技術產業生長點,極大地帶動瞭中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生物工程醫藥、通信設備、高性能計算機、人工晶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等領域有瞭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開始形成能與發達國傢競爭的實力。突出成果有人類和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生物芯片、超級雜交稻、永中office軟件、智能機器人、電動汽車、淺海地區高精度油氣勘探技術及裝備、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工程技術、10MW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等。例如曙光計算機系統,1995年研制出曙光1 000,整體技術達20世紀90年代前期的國際先進水平,運行速度達每秒25億次,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8、2001年分別研制出曙光2000、曙光3000,2004年研制成曙光4000,為中國首臺每秒運算超過10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運算能力位列當時全球前十,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研制此類高性能計算機國傢。2008年又研制出曙光5000,為運算能力超百億次的超級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