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或其產物引起的疾病。下文以人的真菌感染為主,植物、傢畜的真菌感染見植物真菌病、傢畜真菌病。廣義的真菌病包括對真菌孢子或產物的過敏、毒蕈或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等。狹義的真菌病隻包括真菌侵入人體引起的疾病。傳播途徑是直接接觸(接觸患者感染頭癬、體癬等)或間接接觸傳播(穿公共拖鞋而感染足癬等)。刮屑鏡檢找到真菌孢子、菌絲即可確診。深部真菌感染的診斷還應作真菌培養。治療可局部用藥、口服抗真菌藥、手術治療等。一般以菌種分類(如紅色毛癬菌引引起者稱紅色毛癬菌病、石膏樣毛癬菌引起石膏樣毛癬菌病、隱球菌引起隱球菌病等)和按真菌侵入深淺分類(見表)。放線菌病和諾卡氏菌病,表現似真菌病,曾歸真菌病范圍,現歸細菌性疾病。藻病病原體屬原核界,但其表現似真菌病,仍歸在真菌病內。

按真菌侵入深淺分類的真菌病
感染類型 疾病 菌種
皮膚角質淺部感染 花斑癬

毛結節病



糠秕馬拉色菌

白吉爾絲孢酵母(白)

何德毛結節菌(黑)
皮膚角層感染 頭部、皮膚和甲的癬病

皮膚、黏膜、甲的念珠菌病
小孢子菌、毛癬菌和表皮癬菌

白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
皮膚及皮下組織感染 著色芽生菌病

真菌性足菌腫

蟲黴菌病

鼻孢子菌病

瘢痕疙瘩性真菌病

孢子絲菌病
裴氏著色黴等

博伊德氏假性阿利舍利菌、足菌腫馬杜拉等

蛙糞黴、冠狀耳黴

鼻孢子菌

羅伯羅伯菌

申克氏孢子絲菌
系統性感染(深部真菌病) 致病性真菌感染

組織胞漿菌病

芽生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

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隱球菌病

曲黴病

結合菌病

念珠菌病(系統性)

假性阿利舍利菌病


莢膜組織胞漿菌

皮炎芽生菌

巴西副球孢子菌

粗球孢子菌



新型隱球菌

煙曲黴等

毛黴、犁黴、根黴等

白色念珠菌

博伊德氏假性阿利舍利菌
其他少見的真菌病及藻病 暗色絲孢黴病

絲孢黴病

藻病
皮炎外瓶黴、瓶黴等

帚黴、擬青黴等

無綠藻菌

  淺部真菌病 真菌僅侵犯表皮角質層。手、足癬,體癬,股癬最常見。其原因是:①真菌以角蛋白為養料,進行生長繁殖;②血中有非特異性抑制因子,可以隨淋巴流直接到達角質層下面,從而阻止真菌侵入角質層下面的組織。雖然真菌限於角質層,但其代謝產物可引起真皮的炎癥反應,在皮膚上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及脫屑等,並引起明顯癢感。皮疹向周圍擴大,中心消退,表現為圓形或環狀損害,以後中心部分仍可再發生新的皮損。凡是能滲透到角質層的抑制或殺滅真菌的藥物,均有治療作用。如藥物可同時松解剝離角質,使真菌隨之脫落,則效果更好。僅用外用藥難以治愈,必須口服灰黃黴素或酮康唑。侵犯指甲,多數藥物也不易滲入,常需拔甲後再用藥物。若有強力滲透的藥物(如4%~8%丙酮胺甲塗劑)外用也可不拔甲而治愈。

  皮下組織真菌病 外傷後真菌進入皮下引起,如孢子絲菌病著色芽生菌病等。常形成肉芽腫和化膿性損害,臨床表現為疣狀或菜花狀增生,間有化膿性病變。少數表現為竇道和瘺管,侵犯骨、肌肉等較深組織,破壞性大。皮損一般不痛不癢,頑固難治,切除不完全者,常常再發。雖然這類疾病沒有危險性,但常限局於一處不易治愈,且緩慢發展,個別患肢可致殘,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診斷困難時,應作病理檢查,並作真菌培養。確診後及早全部切除病變組織,預後較好。大面積損害者,有的可內服碘化鉀,如孢子絲菌病。有的要用二性黴素B,合並5-氟胞嘧啶治療。也可用三唑類藥物如伊特拉康唑、氟康唑等。

  深部真菌病 真菌侵犯各個臟器時引起的疾病。傳播途徑較多,常見的是由呼吸道進入,如球孢子菌病組織胞漿菌病;還有的是從皮膚(如隱球菌病、球孢子菌病等)、胃腸道(如結合菌病)進入。早期診斷困難,需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及化驗室檢查(包括真菌檢查)確診。除幾種特殊的深部真菌病(如球孢子菌病、組織胞漿菌病等)外,一般條件致病真菌,都要從同一個系統中多次分離出同一種真菌,才能高度懷疑為該病。條件致病菌也稱機會真菌,即引起的真菌病有一定條件。機體抵抗力低下或有長期大量廣譜抗生素使用史,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放射療法等的應用,器官移植,導管的使用,體內高糖、高蛋白、高脂類的靜脈輸入等,使得許多條件致病菌,如念珠菌、曲黴、毛黴甚至花斑癬的致病菌馬拉色菌等發展繁殖,引起敗血癥或系統性感染。早期癥狀是口腔、咽部鵝口瘡,全身發冷發熱、肺部和其他系統感染。

  真菌過敏癥 吸入真菌孢子或真菌產物引起的過敏性疾病。有兩種:①傢族遺傳過敏體質者,吸入青黴、曲黴、鏈格孢、枝孢黴等的孢子後可以發生支氣管喘息。可發展成肺氣腫,頑固難治。②見於潮濕溫暖地區。長期接觸真菌孢子後發生。常有發冷發熱、疲乏,數日緩解,X射線顯示肺部纖維性改變,有時也可見粟粒狀浸潤結節。可致陣發性呼吸困難、氣管阻塞、口唇青紫、慢性咳嗽等癥狀。

  藻病 由無綠藻中的原藻屬引起。不是真菌病,但很像真菌病。常為外傷後感染得病,損害似肉芽腫病變。鏡檢、培養鑒定證實此菌即可診斷,可試用二性黴素B治療,也可加用轉移因子及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