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真正細胞核、能產生孢子而沒有葉綠素、能進行有性或無性繁殖、常具分枝的絲狀營養體。屬種很多。

  簡史和意義 真菌一詞的拉丁文“fungus”原意蘑菇。是個古老的生物類群,植物化石表明在泥盆紀(4億多年前)就有第一批腐生和寄生的真菌。宋代陳仁玉所著《菌譜》(1250年)描述瞭食用菌11種,明代潘之恒所著《廣菌譜》(1500年年)描述瞭食用菌19種。1977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村進行考古發掘,出土物中有菌類,表明中國先民在仰韶時期(距今6 000~7 000年)已經采食蘑菇。

  真菌的起源演化和分類頗復雜,作為單源的真菌,隻含壺菌、接合菌、子囊菌、擔子菌和半知菌。真菌是一類極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和動物每年消耗大量的真菌菌體和子實體;它也是重要的藥用資源;其某些代謝產物在工業上用途廣泛;某些真菌引發人體足癬、體癬等疾病;煙曲黴、黃曲黴引發曲黴病;念珠菌侵染人體,誤食毒菇均可致人命;腐生真菌可使衣物發黴、食物腐敗變質等;某些真菌如毒力蟲黴的代謝產物——脂溶性甾醇類化合物具有廣譜殺蚜蟲作用,對一些鱗翅目害蟲均有很強殺滅作用,且不污染環境,對人畜安全。

  結構 真菌是多型性生物,以吸收水分和養料進行營養繁殖,由簡單到復雜,可分為原質團、單細胞、假菌絲、兩型菌絲和菌絲體。菌絲體是常見的典型營養體,由微小絲狀物構成,它在基物上向一個方向分枝、延伸以便獲取養料。

  常見的細胞器有:細胞核、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細胞核有核膜,雙層結構,具有特征性的核膜孔。細胞核含有一個大部分為RNA組成的核仁,核分裂時,核仁有時消失。大多數絲狀真菌的原生質由橫膈膜隔開,在許多真菌中有不同類型的營養結構,如菌索、菌核和子座等。菌索是由菌絲體平行排列組成的長形索狀物,周圍有外皮、尖端為生長點,有運送物質和蔓延侵染的功能,在不適環境下呈休眠狀態。菌核是堅硬的、能抵抗不良環境的休眠體,外壁由深色厚壁細胞構成,內層為淺色擬薄壁細胞。不同的真菌形成不同菌核(如藥用的茯苓、豬苓、雷丸和麥角等),可長期休眠,適宜條件下重新萌發,產生子實體、菌絲和分生孢子。子座是堅實的營養結構,有時有菌絲和寄主組織混合構成,極似坐墊和床座,常在座上或座中形成子實體。

  營養和生長 真菌對營養的需要與動物和細菌相似,不像綠色植物那樣能自己合成食物。真菌所需有機物質依賴於自然界其他生物。從死有機體中吸取養料的真菌為腐生菌。可侵害活有機體的真菌稱寄生菌。被寄生菌侵害的活有機體稱寄主。寄生和腐生並非絕對,一定條件下,一些真菌既能分割活有機體又能生活在死有機體上,這種真菌稱兼性寄生菌兼性腐生菌。許多真菌既從其他活有機體攝取養料,又向同一活有機體提供養料,稱為共生真菌

  單細胞真菌菌體的生長,主要經過細胞膨大、細胞核分裂、細胞質合成,最後達到細胞的芽殖或裂殖,進入無性繁殖。絲狀真菌的生長以頂端延長的方式進行。菌絲頂部是菌絲體生長點,其中含有大量泡囊、殼質體和細胞核等。泡囊以水泡形式從內質網轉移到高爾基器,在那裡濃縮、加工,並將其內質網膜轉化為類質膜,然後從分散高爾基器分泌釋放,移至菌絲頂部,與質膜融合,使菌絲頂部的質膜增加。同時,頂部泡囊的內含物也被用來合成細胞壁,這些內容物含有壁的溶解酶類、合成酶類以及一些合成細胞壁的前體物。殼質體是比泡囊小得多的微泡囊結構,是運輸甲殼質合成酶的容器,為菌絲的伸長創造條件。在逐漸硬化的細胞壁和逐漸擴大的液泡壓力下,菌絲中活躍的原生質從衰老部分流向頂端,使菌絲頂端不斷伸長。這種生長方式稱為菌絲頂端生長

  生殖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為無性繁殖、有性生殖、準性生殖。

  無性繁殖指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產生新個體,有4種方式:①體細胞(菌絲)的斷裂。②體細胞分裂成子細胞。③體細胞或孢子的芽殖。④各種無性孢子(如遊動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等)的生產,每個孢子可萌生芽管,再形成菌絲體。無性繁殖在真菌的繁衍和傳播上起重要作用。

  有性生殖指兩個可親和的結合性細胞核,通過遊動配子配合、配子囊接觸交配、配子囊交配、性孢子配合和體細胞配合實現。典型的有性生殖過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質配,即兩個帶核原生質體在同一細胞內互相配合。第二階段稱核配,即上述細胞裡兩核的配合。有的真菌在質配後立即核配;另一些真菌則出現雙核階段,即每個細胞裡有兩個沒有結合的核,細胞生長或分裂時,它們同時分裂,這是真菌特有的現象。此兩核相當晚時才配合。第三階段,核配後或遲或早會發生減數分裂,重新使染色體的數目減為單倍。最後形成各種有性孢子,如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擔孢子。

  準性生殖分三步:①形成異核體。其菌絲形成又通過三種途徑實現,即異核菌絲的結合;同質菌絲內的核突變;菌絲內一些單倍體核進行核配形成二倍體核。②兩個核的融合。同質和異質的核皆可核配,形成二倍體核和異質二倍體核。③包括二倍體核一系列非典型的、不規則的單倍體化。半知菌不發生有性生殖,發生準性生殖的也隻有曲黴、青黴和鐮孢黴屬中的少數種。有性生殖和準性生殖並不互相排斥,有的真菌如構巢曲黴,既發生有性生殖也發生準性生殖。

  生態 真菌種類很多,對生存條件的要求和反應各異。真菌生活在水域、陸地、熱帶、寒帶各處;有的全年生長,或隻在某季節生長;有的寄生於其他生物,有的與其他生物共生,有的隻能生長在其他生物的腐敗殘骸上。每種真菌對養料、溫度、濕度、酸堿度、氧、光線等都有特殊要求。腐生真菌數量多、分佈廣、作用大,當其菌絲與基物緊密接觸時,在外酶的作用下,可將周圍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可溶性的,將大分子有機物分解,通過菌絲壁的直接擴散作用吸收。首先吸收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大多數真菌能夠迅速分解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糖類、淀粉、半纖維素和某些蛋白質。纖維素、脂肪和油類的分解較慢,且常需特殊的真菌進行。木質素、蠟和單寧等被少數真菌分解。土壤真菌主要分佈於距地表24厘米以內的土壤中,0~10厘米間最多。其數量和種類隨土層的加深而遞減;水生真菌生活於水體中並完成生活史;嗜熱真菌在40℃以上生長繁殖,常見的有毛黴、毛殼菌、藍壯菌、嗜熱子囊菌等屬的一些種。喜冷真菌於10℃以下的極地、高山、雪層和冷藏庫中生長,如結實串孢黴、總絲黴等多數半知菌和酵母。海拔4 000米的高山和雪線附近也有蘑菇子實體生長。冷藏庫儲存的肉類和果蔬上常有枝孢、枝黴、青黴和毛黴等真菌。大氣真菌主要在對流層及其以上10千米處,少數在同溫層。空中真菌的類型和密度,因季節、時間、氣候和人類活動而變化。在幹旱氣候的白晝,枝孢和鏈格孢等幹孢子類占優勢;在潮濕的夜間,子囊孢子和擔孢子較多。幾乎所有植物都受真菌的侵襲和危害。受害最大的是栽培植物,造成減產、品質降低。寄生真菌可侵染動物和人,引起病害。絕大多數為半知菌,少數是接合菌和子囊菌。這些病原菌都是兼性寄生菌,從人體分離出來的真菌約12種,其中半數是常見的腐生菌。尚未發現專性寄生於人的真菌。寄生真菌從其他同種或異種真菌獲取養料,已知30多種壺菌生於其他壺菌和卵菌上。有些毛黴目的真菌常寄生於毛黴目的其他成員上,並具有高度的專一性。有些半知菌是卵菌、接合菌、子囊菌、擔子菌和其他半知菌的寄生物。這類真菌可用於害菌的生物防治。還有一些共生真菌同其他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益,如地衣、菌根、蟲道真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