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曲藝曲種。以揚州方言進行說唱表演,以說為主,說中夾唱。流行於江蘇的揚州、鎮江、南京地區和蘇北的裏下河一帶。約形成於明末清初。早期為一人說唱,自彈三弦伴奏,俗稱“弦詞”。清代中葉比較興盛,出現瞭雙檔演出,增添瞭琵琶伴奏,稱為“對白弦詞”。

  揚州彈詞曲本中的韻文唱詞以對偶的七字句為主,音樂曲調源於明代俗曲、南北曲和地方戲曲的部分曲調。常用曲牌有〔鎖南枝〕、〔耍孩兒〕、〔〔三七梨花〕、〔剪剪花〕、〔南調〕等。說白除一般的敘述之外,還有快工(又名“推寶塔”)、慢工和繞口等的技巧運用,其中以快工難以駕馭但最受歡迎,因而最為常用。

  揚州彈詞的早期藝人大多兼擅揚州評話,如張敬軒張捷三等對兩種藝術形式都有較高的造詣。20世紀以來,揚州彈詞形成瞭3個重要流派,影響最大的是由張敬軒後裔張麗夫張幼夫和其子侄張繼青張慧儂等逐步創造形成的“張氏彈詞”,擅演的節目有《珍珠塔》、《倭袍記》、《雙金錠》和《落金扇》,被譽為“張傢四寶”。另兩派分別以周庭棟孔慶元為代表。揚州彈詞重要的傳統節目除“張傢四寶”外,還有《玉蜻蜓》、《白蛇傳》、《雙珠鳳》、《雙剪發》、《大紅袍》、《黃金印》、《白鶴圖》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除整理演出傳統節目外,還編演瞭許多新節目。演員李仁珍等在唱腔革新和舞臺表演上,也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