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撈漁船和為漁業服務的各類漁業輔助船舶的總稱。捕撈漁船指捕捉和採收水中魚蝦、鯨、海豹、海象或其他水生動植物的船舶。漁業輔助船舶包括水產品加工、運輸、養殖、資源調查、漁業指導和訓練以及執行漁政任務等船舶。

  簡史 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是從捕魚打獵開始的。原始社會初期是徒手抓魚,接著是石器、木棒砍魚。新石器時代出現瞭漁船雛形,即獨木舟式漁船。《易經·系辭》說:“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中國浙江省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瞭大量魚骨和數隻船槳。槳為木質,制作精巧美觀。夏商周時期完善瞭漁網(稱網罟)捕魚技術,秦漢時期出現瞭簡單的捕魚機械,漁船漸多。唐宋造船業發展,促進瞭漁業發展。宋代的“並舟舉網圖”顯示出漁民已能運用兩舟並一以提高捕撈作業的穩性。到瞭明代,不僅有“二十人同舟頓網於海”的大型漁船,而且還使用瞭下網船、牽風船、緊釣船、罾船、蛤船等多種類型的漁船。在中國歷史上除福船、廣船、鳥船、沙船4種古代船型用於漁業生產外,還出現過巷船、白艚、罛船等漁船船型。中國傳統的風帆漁船具有耐波性和穩性好、結構佳、操作方便等優點,不少船型沿用至今。20世紀初中國引進瞭機動漁船。30年代中期,東海和黃海水域已有一定數量的舷拖、雙拖漁船從事捕撈作業。50年代中期,傳統的風帆漁船改用柴油機作推進動力,機帆漁船得到發展。70年代,中國制造一批海洋燈光圍網漁船,80年代建造艉滑道拖網漁船,並組建漁船隊,進行遠洋捕撈作業。在北歐,公元8世紀已在海上大量捕撈和運輸鯡魚,當時世界上有上萬艘捕鯡漁船。14世紀中期出現長30米的三桅底層延繩釣和流刺網漁船。19世紀初出現瞭底層桁桿拖網漁船,中期以後開始以蒸汽機為動力,20世紀初又開始以柴油機為動力,促進瞭漁船的迅速發展。

  類別 漁船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作業水域可分為海洋漁船淡水漁船,前者又有沿岸、近海和遠洋漁船之分。此外還可按船體材料分為木質、鋼質、玻璃鋼、鋁合金、鋼絲網水泥漁船以及各種混合結構漁船。按推進方式分為機動、風帆、手動漁船等。但主要的分類是按漁船所擔負的不同任務劃分為捕撈漁船和漁業輔助船兩大類(見圖)。

  特點 ①多數捕撈船隻的船型相對較小,但為適應在風浪中連續航行、作業,要求有較好的穩性、耐波性和適航性,結構需特別牢固。②出海期間船上的燃油和用水逐步消耗,而漁獲物逐漸增加,故作業期間載重變化較大。③常受鹽霧、污水浸泡,船體和設備極易腐蝕,加之漁業生產季節性強,船用設備要求結構性能可靠、堅固耐用和維修方便。④配置的主機功率較大,相對速度較高。⑤除配置一般船用設備外,還需配備捕撈和保鮮設備,魚艙要求隔熱設施好,有的還配有加工設備(見水產品加工機械),用以在船上直接加工漁獲物。

  發展趨勢 ①船型變化。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實施,漁業競爭更加劇烈。世界上大型拖網加工船數量減少,中、小漁船增加,公海遠洋漁船新船型開發受到重視,陸續建造瞭一些深海作業拖網、圍網、延繩釣漁船。②漁船發展更加重視環境保護,重視保護漁業資源,某些破壞資源嚴重的漁船受到限制。③註意節省能源。通過改良船型、改進柴油機性能、加大螺旋槳直徑、降低轉速提高推進效率、采用主機軸帶發電機、改進推進方式並用風力輔助推進,進行廢熱利用、改良油化塗料等措施節省燃油。④制定相應法規,選用可靠設備等手段,確保海上人身安全。⑤提高船上魚品保鮮質量,發展船上加工,充分利用漁獲物。⑥使用新型魚群探測儀、微機控主機、衛星遙感高新技術等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捕撈效率。⑦建造玻璃鋼、鋁合金及其他新材料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