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壯傣語支。主要分佈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廣東省懷集、連山等地。使用人口約1300萬。分南、北兩個方言。南宋(1127~1279)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過“土俗字”,但使用範圍不廣,也無統一規範,壯族居民仍多用漢文。1955年創制瞭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

  語音 ①單純聲母多在20個左右。②多數地區有ʔ$b、ʔ$d兩個帶前置喉塞音的的濁塞音聲母,有些地方已分別並入m、n或v、l。來賓等地除ʔb、ʔd外,還有ʔm、ʔn、ʔŋ、ʔj、ʔv等帶前置喉塞音的聲母。③r聲類在各地有ɣ、r、z、ð、hj、hl等不同的讀法。④柳江、桂北等土語有較多的腭化和唇化聲母,如pj、mj、kj、kv、ŋv、tv、lv等,有些地方沒有;邕寧和隆安等地還保留pl、phl、kl、khl、ml等復輔音聲母(與腭化聲母對應)。⑤一般有a、e、i、o、u、ɯ等元音,有些地方還有ε、ɔ、ə、y。單元音韻都是長的,帶韻尾的時候,有些地方多數元音都有長、短的對立;有些地方除а外,其餘元音長、短對立已趨於消失。⑥一般有-i、-u、-ɯ、-m、-n、-ŋ、-p、-t、-k等韻尾,有些地方元音ɯ和韻尾-ɯ已經消失,並入i、u等元音和-i(南部方言個別地區念y)韻尾;有少數地方韻尾k已變成-ʔ$,或已消失。⑦ei、ou韻的主要元音e、o都是短的,有些地方這兩個韻分別並入i、u或ai、au。⑧北部方言多數地區帶韻尾的長i、u、ɯ後面都有過渡音ə,而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紅水河中、下遊各地都是單純的長元音。⑨一般有6個舒聲調和2個至4個促聲調。

  語法 ①以虛詞和詞序為主要語法手段。②語序是:主語在謂語前,賓語在動詞謂語後。如:mɯŋ31(你)ɕi∶m31(拔)kja55(秧),kou24(我)tai33(運輸)pɯn33(糞肥)“你拔秧,我送糞”。③以名詞或量詞為中心的修飾詞組,除“二”以上的基數詞放在量詞前,量詞或數量詞組放在名詞前外,其他修飾成分都在中心詞後,指示詞一般放在整個詞組的最後。如:so∶ŋ24(兩)ko24(棵)fai42(樹)huŋ24(大)“兩棵大樹”,tu31(隻)ʔbin24(飛)sa∶ŋ24(高) sa:ŋ24(高)han42(那)“飛得高高的那一隻(動物)”。④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修飾詞組和補充詞組,修飾成分都在中心詞前,補充成分都在中心詞後。如:va∶i35(快)pja∶i55(走)“快走”,ʔbou55(不)ʔdei24(好)“不好”,pja∶i55(走)ɕo33(向)hen31(邊)ta33(河)“向河邊走”。

  詞匯 ①基本詞匯以單音詞居多,復音詞大都由兩個詞根按聯合、修飾、主謂、支配、補充等關系構成,或者由一個詞根加上前加成分、後加成分構成,復音的單純詞很少。②單音節的動詞和形容詞後面大都可以加一個描繪性的後加成分,以增添某些附加意義或表示與動詞有關的聲貌或形容詞的不同性質、程度,如:ti∶u35(跳)juk55juk55(後加成分)“蹦蹦地跳”,ʔdam24(黑)ʔdet35ʔdet35 (後加成分)“黑漆漆的”。③有相當多的漢語借詞。在日常談話中,新、老借詞出現的頻率約達詞匯總數的20~30%,在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內容的談話中,借詞往往多達50~60%。④漢語老借詞已適應各地壯語語音。如漢語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各調在各地壯話中都分別讀作第1、2、3、4、5、6、7、8調;少數老借詞如pi31“肥”、pu∶n35“販”、taɯ33“箸”、tɯŋ42“杖”等還反映出漢語“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等語音特點;老借詞一般都有派生新詞的能力。大部分地區的漢語新借詞都從西南官話吸收,各地讀音一致,但音類,尤其是調類的對應很不整齊,中南部地區的新借詞讀音則按當地長期形成的老借詞讀音系統吸收。

  方言 大致是沿鬱江、右江走向,到平果縣以後,稍往南偏移,然後沿北回歸線往西,經雲南的富寧、廣南、硯山等地直到開遠劃一條界線,線以北為北部方言,線以南為南部方言。北部方言又分為邕北、紅水河、柳江、桂北、右江、桂邊、邱北7個土語;南部方言又分邕南、左江、德靖、硯廣、文麻5個土語。方言之間語音的差別比較明顯,如北部方言一般沒有ph、th、kh等送氣塞音聲母,而南部方言有送氣塞音聲母。

  

參考書目

 韋慶穩、覃國生:《壯語簡志》,民族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