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反應達到一定程度而導致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知數十種,可涉及一個器官,也涉及全身多種組織和器官,臨床表現及預後各異。多表現為結締組織病。有些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及生命,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免疫抑制藥對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療效。不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見於女性,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高。發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也與外因有關,但有的未見肯定的外因。患者血中有自身抗體和(或)針對自身抗原的致敏淋巴細胞。病變部位決定於相應自身抗體的分佈範圍。自身抗原為細胞核成分或線粒體體等細胞器時,病變可遍及全身各器官系統(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若自身抗原為某具體器官的成分,則病變局限於該器官(如潰瘍性結腸炎)。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中含一種以上的自身抗體。不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遷延反復不愈。

  免疫系統最基本的功能是認識自身和識別異體。對於異體物質,則要排斥。正常人體血清中可存在多種針對自身抗原的抗體(生理性抗體),但這些抗體極低,不足以破壞自身成分,但可以清除衰老退變的自身組織,這就是自身免疫反應。當這種反應強度太大,導致嚴重組織損傷,表現臨床癥狀時,就稱為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過程通常通過蓋爾及庫姆斯二氏分型的Ⅲ型變態反應導致組織損傷。即自身組織(自身抗原)先刺激機體免疫系統,導致自身抗體產生。自身抗原和自身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於組織,並激活補體,通過一系列反應,導致組織損傷。腎小球腎炎的發病機理就是如此。

  自身免疫反應也可通過Ⅳ型變態反應的機理導致組織損傷。此時,自身抗原直接激活淋巴細胞,使之致敏;被致敏的淋巴細胞再與帶有自身抗原的細胞發生反應,引起介質釋放和炎癥反應,直接導致損傷。另外,Ⅱ型或Ⅴ型、Ⅵ型變態反應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中起作用。

  發病機理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怎樣開始和發展的,至今不清楚。有些病例平素身體健康,隻是在某些情況下突然發病,並且一發病則病情不可遏止。似乎這類患者具有某種發病傾向,疾病過程通過某一“扳機”刺激而觸發。這種“扳機”刺激可為感染、創傷、藥物、輻射、甚至精神刺激。個體對這些刺激的易感性似乎與遺傳素質有關。自身免疫過程一旦被觸發,各種環境因素都可能使反應加重。如果發生細胞破壞,就可形成抗細胞產物的抗體,如抗核抗體和抗胞漿抗體。抗淋巴細胞膜的抗體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影響淋巴細胞的功能,從而再次激活自身免疫過程。

  關於自身免疫過程發生的機理,有多種學說:

  ①禁忌細胞系學說,身體內出現突變淋巴細胞,這種突變淋巴細胞應當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被識別並被消滅或降低其作用,如果這個過程發生障礙,突變淋巴細胞能生存下來,就可能由於某種刺激而增殖活躍起來。由於這種突變淋巴細胞系抗原結構上的異常,它將與機體組織發生免疫反應,從而導致組織損傷。

  ②隱蔽抗原學說,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曾與淋巴網狀系統接觸的組織被識別為自身組織,受到機體免疫系統的保護,相反,未接觸淋巴網狀系統的組織則被認為是異體組織。有些器官和組織,例如中樞神經系統、甲狀腺、晶狀體、精子等在胚胎發育期間沒有機會與胚胎免疫器官接觸,因此不受免疫系統的保護,但這些抗原在正常情況下不與相應免疫活性細胞接觸,不致引起自身免疫反應。當發生炎癥、外傷、感染等情況時,這些自身組織的抗原被釋放入血液或淋巴液,就可能刺激淋巴網狀系統形成自身抗體,並導致組織損傷。

  ③自身變異學說,正常的自身組織可能因冷熱、強烈日照、電離輻射、外傷、燒傷、感染、化學品或藥品作用發生變異,而被免疫系統識別為非自身組織而引起免疫反應,導致這個自身組織的破壞。如催眠藥司導眠為半抗原,與人體血小板結合後刺激抗自身血小板抗體的生成,導致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④免疫清除功能缺陷學說,淋巴系統的免疫功能有缺陷,不能有效地清除突變的淋巴細胞或抗原,後者刺激機體產生自身抗體而導致自身免疫過程。

  ⑤交叉反應抗體學說,認為自身免疫反應可以完全由外界抗原激發。如果機體的某一組織成分與外界抗原物質具有相似的抗原性,便可因交叉反應抗體的產生而導致自身組織的破壞。明顯的例子是鏈球菌感染後導致的風濕性心內膜炎(鏈球菌細胞壁的抗原與人心肌間質、心瓣膜等結締組織相似)和因接種異種腦組織而導致的實驗性變應性腦脊髓炎。

  上述這些學說都各有其實驗或臨床依據,可以解釋某些自身免疫現象的發生,但它們又多不能圓滿地解釋所有自身免疫現象。所以,自身免疫發生的機理可能是多方面的。

  診斷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確定並不容易。從病變部位取活組織作病理檢查,看到瞭自身免疫病的組織學改變,才能考慮自身免疫病。在血清中查到自身抗體對診斷自身免疫病有重要參考意義,但並不經常是絕對可靠的依據。必須結合多方面的資料來診斷。

  防治 由於對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理目前所知甚少,所以自身免疫病的防治相當困難。及時治療感染,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創傷、不適當的藥物治療和放射性照射,有可能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的機會。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①應用細胞毒制劑以破壞迅速增生的細胞系。一般說來,增生活躍的細胞系對細胞毒制劑的敏感性較正常細胞為高,因此在應用細胞毒制劑時,它們首先被破壞。細胞毒制劑的缺點是它也破壞正常細胞,並且有可能誘發細胞的惡變或突變。②應用皮質類固醇以抑制自身免疫過程產生的病理刺激。這類藥物對緩解急性癥狀有良好效果,早期足量應用可防止重要臟器損傷。③應用藥物以對抗自身免疫過程中釋放出的藥理活性物質的作用和這些物質造成的損害。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其他可用的藥物還有氯喹、金鹽、青黴胺等。④如果有可能除去產生自身抗原的病灶,則手術可作為治療自身免疫病的一種手段。例如,脾切除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胸腺切除治療重癥肌無力,甲狀腺次全切除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類型 可分三型,見下表。

自身免疫病的類型

  常見的自身免疫病有以下幾種:

  ①系統性紅斑狼瘡。多見於中年女性。其特征是面顴部蝴蝶狀充血疹及廣泛內臟病變,易受侵的器官有心、腎、肺、肝等。“典型”病例呈急性過程,有發熱、關節痛、淋巴結腫大、腎功能衰竭等,並可致死。但大部分進展緩慢。

  本病的主要自身抗原為脫氧核糖核酸,特別是變性的脫氧核糖核酸,此外還有核蛋白、血細胞等。有些用以治療非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藥物可導致抗核抗體的產生。這些藥物中主要的有肼苯噠嗪、普魯卡因酰胺、異煙肼、甲基多巴等。因藥物引起的系統性紅斑狼瘡較少引起腎損害,其他病例則幾乎都有程度不同的腎損害,最後常導致腎功能衰竭。

  ②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生於中年女性,但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是全身性疾病,病變主要侵及關節。關節癥狀一般反復發作,隨著發作次數的增多,關節破壞日益嚴重,最後導致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礙和畸形。除關節外,皮膚類風濕結節、動脈炎、心包炎、鞏膜炎、淋巴結炎、肝脾腫大、神經病變等也不少見。本病可根據典型的臨床過程和檢查所見作出診斷。X射線檢查是必不可少的,可借以證實關節病變,後者的最終結局是關節融合,失去活動功能。患者血清內多可查到類風濕因子。本病主要靠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水楊酸類、氯喹或羥氯喹、皮質類固醇等。凡病程較短、治療反應良好者,可不發展至慢性過程。病程超過3年的,一般難以治愈。

  ③系統性脈管炎。包括一系列以血管壁慢性炎癥反應致血管壁受損為特征的病變。比較常見的是結節性多動脈炎。本病約70%為男性。病變主要侵及中等動脈和肌肉內的小動脈,導致管腔狹窄。腎和心是最常受侵犯的器官。病變也可侵犯消化道、周圍神經、皮膚、肺、腦、肝、脾、睪丸等。初期癥狀常為發熱、乏力、體重減輕和受侵器官的癥狀。應用皮質類固醇或細胞毒制劑可緩解癥狀。有腎病變者常死於腎功能衰竭。

  ④硬皮病。以皮膚纖維組織的過度增生為特征,好發於女性。由於皮膚增厚變硬,所以外表緊綁而光澤,患者面容呆板,缺乏表情。硬皮病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局限型,皮損隻限於皮膚;另一種為系統型,可有關節、胃腸、腎、心血管系、肺等病變。關節活動障礙和吞咽困難是常見癥狀。血清內可查到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等。本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青黴胺對限局型硬皮病可能有些效果。

  ⑤天皰瘡,一類以皮膚表層大皰性病變為特征的皮膚病。從患者血液中可查到抗皮膚抗原的自身抗體。天皰瘡有不同類型,有的病變有自限性,可以自行緩解;有的合並內臟病變,可迅速致命。應用皮質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有效,但容易復發。

  ⑥皮肌炎,一類以皮膚和肌肉萎縮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由於肌肉萎縮,患者感極度無力。另一特征是常伴隨惡性病變,特別在老年患者。因此,對這類患者應努力尋找有無惡性病灶。診斷可根據肌肉活體檢查、肌電圖、血清肌酶和自身抗體檢查確定。用皮質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有一定效果。

  ⑦混合結締組織病,指同時有多種結締組織病的情況。臨床表現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等的不同組合。血中有高滴度的抗核抗體。多數患者對皮質類固醇治療反應良好,本病有發展為系統型硬皮病的趨勢。

  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血清中含有針對自身紅細胞的抗體。這些抗體有的可凝集紅細胞,有的可與補體共同溶解紅細胞。根據自身抗體作用的適宜溫度,這類抗體可分兩大類:所謂的熱抗體(作用的最適宜溫度是37℃,患者貧血的程度不一,輕的臨床癥狀不明顯,重的可伴黃疸和急性失血癥狀,皮質類固醇治療效果良好)和所謂的冷抗體(最適宜的作用溫度為37℃以下,通過凝集紅細胞和激活補體而產生作用,這類貧血對保暖、休息和必要的輸血治療反應良好,而對皮質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

  ⑨甲狀腺自身免疫病,甲狀腺自身免疫病屬限局性自身免疫病。如橋本氏甲狀腺炎(伴有甲狀腺腫大的甲狀腺彌漫破壞性炎性病變,甲狀腺自身抗體滴度增高、甲狀腺腫大而沒有功能過強是診斷的依據)、原發性粘液性水腫(也可測得抗甲狀腺抗體,但滴度較低。最終導致甲狀腺萎縮,可能是橋本氏甲狀腺炎發展的最終階段)、甲狀腺機能亢進(臨床表現是甲狀腺腫、震顫、突眼和基礎代謝率增高。由於甲狀腺抗體的存在而導致腺組織增生,甲狀腺功能過強。甲狀腺大部切除或放射性碘治療有良效)。

  ⑩潰瘍性結腸炎,多見於女性。主要累及直腸及乙狀結腸,表現為淺潰瘍。病情反復發作,致腸壁結締組織增生。可能與遺傳有關,某些類型的大腸桿菌(O14)的抗原與人結腸粘膜的抗原相似,這些細菌感染可能激發機體免疫反應,引起結腸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