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準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口外的一種疾病(圖1),主要因支持子宮正常位置的韌帶、筋膜、肌肉發生損傷,或過度鬆弛引起。輕者癥狀多不明顯,重者腫物自陰道脫出,病人常感腰酸,下墜感,行動不便等。常併發膀胱及 /或直腸膨出。隨著新法接生和計劃生育的推廣,婦女健康水準不斷提高,子宮脫垂的發生率日漸下降。

  病因 正常情況下,子宮前傾並輕度前屈,子宮底與恥骨聯合相平,子宮頸在坐骨棘水平,子宮縱軸與陰道縱軸成90°~100°角。子宮的正常位置主要依賴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特別是肛提肌及其筋膜)以及附著於子宮的諸韌帶(主要是主韌帶)的支持。若這些支持組織在分娩時受到嚴重的損傷而未及時修補,產婦又經常仰臥,子宮便易變成後位。使子宮縱軸與陰道縱軸相一致,於是在腹壓增加的情況下,子宮可沿陰道方向下垂,而引起子宮脫垂。其他原因如絕經期或長期哺乳的婦女的卵巢功能不足,雌激素水平低落、子宮萎縮、盆底組織松弛;生育過多、過密以致體質虛弱,或未婚、未生育年輕婦女的盆底組織先天性發育異常。產後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秘或長期從事蹲、站體位勞動,都促使後位子宮自陰道脫出。

  臨床表現 脫垂的子宮牽拉腹膜、子宮各韌帶及盆底組織,可引起陰道、會陰部下垂感,並伴有腰酸背痛,站立、行走過久或勞動時加重。自覺有塊物自陰道脫出,腹壓增加時更明顯,臥床後消失。嚴重者,塊物終日脫出陰道口外,須用手回納方能復位。宮頸長期暴露首先有局部上皮增厚,繼之發生糜爛、潰瘍、感染。子宮脫垂後,可因血液循環障礙、局部淤血,引致子宮肥大,月經過多。或有不同程度的宮頸延長,伴發陰道前壁膨出(膀胱膨出)者,可有排尿困難、尿瀦留,易並發尿路感染。有尿道膨出尿道內括約肌受累者,可發生張力性尿失禁(咳嗽、大笑等使腹壓增加時,可見尿液溢出)。若輸尿管發生移位、彎曲,可導致輸尿管積水和腎盂積水。陰道後壁膨出(直腸膨出)者,常有排便困難。

  診斷 主要根據體征。囑患者檢查前不解小便。讓病人屏氣或咳嗽,註意有無尿液自尿道口流出,若有尿液流出,則以食、中二指壓迫尿道兩側,再令患者咳嗽,如無尿溢出,說明有張力性尿失禁。排尿後,作盆腔檢查。先囑病人向下屏氣,觀察子宮頸下降程度,如宮頸下垂至陰道下1/3子宮頸距處女膜緣少於4cm,或已達處女膜口但未出陰道口者,為輕度(一度)脫垂;子宮頸或包括部分子宮體脫出陰道口者,稱中度(二度)脫垂;子宮頸及宮體全部脫出陰道口外,稱重度(三度)脫垂(圖2)。

  預防 開展計劃生育,推廣新法接生,及時修補會陰破裂,產後應有充分休息和體育鍛煉。平時應加強婦女勞動保護,避免超重勞動和長期從事蹲、站體位的勞動,積極防治慢性咳嗽、便秘等。

  處理原則 有以下兩種:

  非手術治療 適用於Ⅰ、Ⅱ度子宮脫垂、有生育要求或年老體弱者,采用子宮托和一般支持療法,收效良好。子宮托有喇叭花型及環形兩種,置入陰道穹窿部使子宮還納,Ⅰ、Ⅱ度子宮脫垂無須另加支持物,若陰道過松可用月經帶支持托柄。宮頸潰瘍者,可用溫、熱之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一日三次,亦可用丹參、枳殼、五倍子、訶子肉煎湯熏洗。

  手術療法 經上述方法治療無效,或Ⅰ、Ⅱ度子宮脫垂尤其伴有明顯陰道壁膨出者,采用手術治療。手術的選擇可根據患者的年齡、對生育的要求和全身情況決定。①年青而要求生育者,可行子宮頸部分切除,主韌帶縮短及陰道前、後壁修補術。②年齡較大,又不需再生育者,可自陰道切除子宮,同時作陰道前、後壁修補術。③年老體弱、不能忍受較大手術者,可作陰道中膈成形術,將陰道前後壁大部分縫合,使子宮不能脫出,但術前必須除外子宮及子宮頸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