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X射線的穿透能力、螢光作用和膠片感光功能,顯示人體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影像,進行診斷的醫學影像診斷技術。1895年W.K.倫琴發現X射線後,首先應用於醫學臨床檢查(舊譯倫琴線檢查)。檢查分為透視、攝影和造影三大類。

  透視 應用螢光屏上的螢光物質(如硫化鋅鎘),吸收X射線能量後,,轉變成波長較長的可見光(熒光),而直接觀察人體影像的技術。熒光屏的亮度有限,透視隻能在暗室進行。其後研制成功的X射線影像增強管可使熒光影像亮度增強至數千倍,使透視可在亮室進行。影像增強與電視技術相結合,可在電視屏幕上再呈現影像(X射線電視透視),可以隔室進行檢查,影像清晰,工作人員可不受射線影響。透視經濟簡便,主要用於觀察心臟搏動、肺呼吸和橫膈運動、胃腸蠕動等器官的功能狀態,以及骨折、脫臼的復位等為其優點。主要缺點為空間分辨率低、X射線量大、不能留下永久記錄。攝影能補充透視的不足,影像清晰,在所有影像學方法中空間分辨率最高。除胃腸道和需直接轉動病人觀察運動功能外,攝影已成為X射線檢查和診斷的主要方法。

  攝影 應用X射線對膠片的感光作用在X射線膠片上直接顯示影像。加用增感屏使感光作用加強,以減少曝線量和曝線時間,已成為常用的X射線攝影技術。按攝影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常規和特殊攝影。常規攝影又稱為平片檢查,主要應用於胸肺、骨骼和牙齒、充氣的胃腸道(如腸梗阻)和鈣化等,具有良好天然對比部位,可直接進行檢查;特殊攝影則利用特殊設備和方法補充常規攝影的不足而進行。例如體(斷)層攝影用於檢測身體某層面的組織結構,記波攝影用於觀察心臟大血管的搏動,放大攝影用於顯示某局部病灶的細微結構和病變等。由於CT等影像新技術的開發應用,這些特殊攝影多年來早已不用。

  造影 腹部(如肝膽胰脾等實質性臟器)和胃腸道、盆腔器官、腦和脊髓、心臟和血管、泌尿生殖系、支氣管分支和關節腔等“軟組織”系統,因缺乏天然對比,必須註入對比(或稱造影)劑(如硫酸鋇、氣體、碘油或有機碘水劑),以形成人工對比,達到診斷目的者,稱為X射線造影檢查。此法的應用和發展擴大瞭X射線檢查的應用范圍。根據造影劑的註入途徑,有直接註入、生理排泄和生理聚集三種,以前二者最為實用。胃腸道鋇劑檢查,支氣管造影,輸卵管造影,腦室、脊髓造影,血管、心腔造影等為常用的直接註入法造影,經口服或靜脈註射的膽系和泌尿系造影屬排泄性造影術。自CT、MRI、超聲和核醫學影像新技術應用以來,傳統的X射線平片和造影檢查的診斷效用和適用范圍已明顯縮小,但對胸肺、骨骼、胃腸道和心血管(尤其冠狀動脈)疾患的診斷X射線平片或造影檢查仍具有重要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