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傳統曆法。為陰陽合曆,已有1300餘年歷史。據藏文文獻記載,始創於吐蕃王朝贊普(王)松贊幹佈,迄今仍通行民間。藏族最初運用物候觀察,以麥熟為歲首;後受古代漢曆、印度曆等影響,自唐武德七年甲申(624)起始有紀元,稱“火、空、海”紀元;至7世紀中葉開始用十二年迴圈紀年;至9世紀前期進而使用六十年迴圈紀年。到宋天聖五年丁卯(1027),自印度譯《時輪經》為藏文,時為藏曆陰火兔年,藏語中此年雅稱為“饒瓊”,意為“勝生”,遂以此年為紀元,稱“勝生周”紀元。從陰陰火兔年始,每至陽火虎年計六十年,稱為一個“饒瓊”,即一個六十年的周期。藏歷的年長度為365.270645太陽日,月長度為29.530587日,以正月元旦為歲首。其紀年方法是以陰陽、五行、生肖相配合,即以木、火、土、金、水各分陽、陰為十數,與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為十二屬相排列,其順序與漢歷十天幹、十二地支相配合的六十年周期相同,但亦通行省去陰陽徑以五行、十二生肖配合紀年,亦可徑以十二生肖紀年。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氣;每季分孟、仲、季,代表三個月份;十二個月中,大建三十日,小建二十九日,每六十五年中,置閏月二十四個,即每三十二個半月積滿一個閏月;每月分上旬、中旬、下旬;月中十五日稱望,月末三十日稱晦;每周分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日,以日曜為星期日;每日以生肖十二屬記時,其順序與漢歷地支記時排列相同。為配置太陽日與太陰日之日序對應,藏歷中安排有“白日”即重一日,“黑日”即缺一日,俗稱吉日、兇日。藏歷對於五星運行方位,日月食的食限數值和交食時刻、食延時間、入食方向等推算精確,亦能進行中期和遠期天氣預報,受到廣大藏族人民和尼泊爾、錫金、不丹等毗鄰國外居民的歡迎。歷數之學,屬於佛學“五明”中的工巧明;關於藏族歷法的研究,列為藏傳佛學“小五明”中的星算學。傳世專著有數十種。在各大寺院中,設有進修藏醫藏歷的機構。第十五“饒瓊”之陰火兔年(1916),拉薩成立“門孜康”,意為藏醫藏歷院(現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所屬天文星算研究所),每年編制藏歷歷書出版,發行遍及國內外各藏族居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