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認知系統的整合理論與人腦如何進行資訊加工活動的理論模型。簡稱ACT模型。由美國心理學傢J.安德森於1976年提出,至1983年發展完善。原意為“思維的適應性控制”。安德森將人類聯想記憶模型(HAM)與產生式系統的機構相結合,模擬人類高級認知過程的產生系統,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中有重要意義。ACT理論著重強調高級思維的控制過程。安德森在《認知結構》(1983)一書中從心理加工活動的的各個方面對其基本理論進行闡述,他所提出的ACT產生系統的一般框架由3個記憶部分組成:工作記憶、陳述性記憶和產生式記憶。工作記憶包括從陳述性記憶中提取的信息、傳入信息的編碼和產生式活動所執行的信息。外部世界的信息經過編碼暫時存儲在工作記憶中,將要長時間保持的信息存儲到陳述性記憶中。匹配過程是把工作記憶中的材料與產生式的條件相對應;執行過程是把產生式匹配成功所引起行動送到工作記憶中。在執行前把產生式匹配活動也稱為產生式應用,在應用中還可以學習到新的產生式,這表明依據ACT理論,程序性學習是“做中學”。最後的操作由工作記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