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彝族民眾創作的民間口頭文學、畢摩經籍文學和作傢文學,以及碑銘文學、古代詩學理論著述的總和。彝族歷史悠久,分佈廣泛,支系眾多,其文學有鮮明的民族性、支系性和地方性。

  彝族古代文學遺產十分豐富,在歷史文化傳承中形成兩條文學主線——民間口頭文學與畢摩經籍文學(見畢摩文學)。畢摩是彝族本土宗教祭司和知識份子群體,他們不僅以古老的彝文創作瞭分門別類的古典經籍詩歌,還對傳統文學技巧和詩歌寫作經驗進行瞭理理論總結,留下瞭一脈相承的古代詩學著述(見彝族古代詩學理論),同時對大量的口頭文學作品進行瞭記錄、整理、匯編,從而在本民族古代傳統書面文學的發展史上作出瞭極為重要的貢獻。彝族作傢文學興起於明清之際,以土司傢族的詩文創作為主要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各地彝區相繼湧現瞭一批漢語作傢和詩人,母語創作與雙語創作也隨後在彝族文壇上蔚起。

圖1 古老的彝文經書

  民間口頭文學 彝族活形態的文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各具神采。韻文的有民間歌謠、史詩、抒情長詩和敘事長詩等,散體的有神話、傳說、故事、笑話等。

  民間歌謠 涉及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協調勞動、配合儀式、表達愛情、遊藝娛樂、訓誡教導、傳授知識、裁決是非、抨擊醜惡等多種社會功能,成為彝族社會自古相尚的歌詩傳統。這些作品有古歌、儀式歌、酒歌、情歌、苦歌、兒歌、時政歌等類型,語言古樸清新,風格沉鬱含蓄,寫景、抒情、敘事、寓志兼而有之。大多通過口承方式沿傳至今,同時各地也廣泛流存著許多彝文手抄本。

  ①古歌。創世類的有《天地是怎麼分開的》、《猴子變人》、《洪水滔天歌》等;勞動歌有《圍獵》、《做弩歌》、《織獵網》、《節令歌》等。這些口頭歌謠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大都篇幅短小,節奏明快,多為三言或五言體。儀式歌大多從遠古時期的祝咒經詞發展而來,通常在舉行祝咒、祭祀等儀式活動時唱頌,如出獵儀式上的《祭獵神詞》、招魂儀式上的《招魂經》、咒鬼儀式上的《驅鬼詞》、祭火儀式上的《祭火歌》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長篇祝咒經詩和祭祀經詩《紫孜妮楂》等都是本土宗教文學的代表作。酒歌有《酒源歌》、《釀酒歌》、《酒藥歌》、《敬酒歌》及婚喪嫁娶習俗中的“酒禮對歌調”。苦歌主要有“孤兒歌”、“苦楚調”和“阿蘇巴底”(單身漢歌)等多種傳統曲牌,大多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苦難和悲壯情懷,具有抗爭精神和批判色彩。彝族情歌數量眾多,內容含括整個婚戀過程。如《有瞭蜜蜂要有花》、《阿細情歌》等。大小涼山的“阿惹紐體”(么表妹)情歌是情歌中最有特色的歌體曲牌,諾蘇彝人有多種異文的長篇抒情長詩《我的么表妹》,貴州彝族至今沿傳著以歌為媒的禮俗,以及古老的歌場禮儀和完整的演唱程式。情歌有多種固定的歌調,有三段體情歌“叟口咪”,也有愛情敘事長歌“走谷”。

圖2 《彝族古歌》封面

  ②風俗歌。內容囊括狩獵、采集、耕種等生產儀禮生活,迎親送友、建房蓋屋、年節喜慶、社會群集等社會儀禮生活,以及出生、成年、婚喪嫁娶等人生儀禮生活。如婚儀過程演唱的婚俗歌調中以哭嫁歌的內容最為豐富:哭訴身世、父母的養育之恩、姊妹的離別之情、對姑娘生活的眷念及對未來的茫然和不安。雲南彝族的長篇哭嫁歌《普曲荷姑》,先追溯古代婚嫁的起源及其有關習俗的淵源,轉而以母親與女兒的對唱,傳達姑娘臨嫁時的愁懷,感人肺腑。喪俗歌調是獨具一格的文學現象,如“車格”、“赤梅葛”、“懇洪唄”等,另有畢摩們的送靈詩《指路經》或《送魂經》。此外,各地還有專題性的長篇喪祭經詩,如《作祭經》、《作齋經》等。這些作品包容著歷史、遷徙、重大事件、生產生活知識、傳統習俗等內容,反映出強烈的歷史觀和祖靈信仰,以及對族群生存繁衍的希冀和對生命永續的追求。

圖3 彝族史詩中英雄支嘎阿魯的宗教形象

  史詩 作品從類型上可分為創世史詩、遷徙史詩和英雄史詩。

  ①創世史詩。以“創世”為基本線索,以開天辟地、族群起源、遷徙定居、農耕稻作、文化創造、社會發展為敘述程式,反映彝族先民的歷史觀。迄今為止已出版的作品有《勒俄特依》、《阿細的先基》、《查姆》、《梅葛》、《尼咪詩》、《尼蘇奪節》、《洪水紀》等。

  ②遷徙史詩。以彝族先民六祖部落及其支系的世系譜系和歷史事件為敘述線索,充分反映古代彝族部落的氏族遷徙、內外戰爭、婚姻聯盟、農耕獵牧、傢支興衰、支系的地域分佈和風俗禮制的演進。這一題材的系統代表作主要是“六祖史詩”,包括《古代六祖》、《六祖魂輝》、《六祖源流》三部作品。

  ③英雄史詩。在勇士歌和英雄傳說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長篇作品有《銅鼓王》、《俄索折怒王》和《支嘎阿魯王》,被稱為彝族三大英雄史詩。這些作品反映瞭從原始部落分化到階級制度這一“英雄時代”的社會生活,表現瞭當時的社會理想、道德觀念、尚武精神以及渴望建功立業的英雄史觀。

  敘事長詩和抒情長詩 早期為民間口耳相傳,後多有彝文手抄本傳世。目前已出版的作品達數十部之多。如《紅白杜鵑花》、《一雙彩虹》、《阿詩瑪》等。這些長詩的題材大多以愛情婚姻為敘事主線,抒情與敘事相結合,心理描摹細膩真切,曲調反復詠嘆委婉動人。

  創世神話 主題與創世史詩異曲同工。代表作品有《諸神爭大》、《開天辟地史》、《天上的神人和地上的神人》、《人類和石頭的戰爭》等。這些神話對彝族文學發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傳說 題材多樣。人物傳說有歌頌英雄人物和智者先賢的,有塑造心高志潔的女性人物的,有傳揚著名畢摩和能工巧匠的等。史事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歷史的真實和時代的特征。另外還有地方風物傳說、節日習俗傳說等,反映瞭彝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神追求。

  民間故事 可分為幻想故事(童話)、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和笑話故事等。這些故事藝術構思巧妙,情節曲折,結構短小,寓意深刻,形象鮮明,語言流暢,風格淳樸清新。童話中的“變形故事”最有特色,有蛇郎型、青蛙騎手型、田螺女型、龍女型、魚姑娘型、毛衣女型等多種故事類型。生活故事從不同角度揭露瞭當時的社會矛盾和現實生活,反映瞭人際關系、社會現象、道德觀念、日常生活和生產經驗。以愛情為主題的生活故事基本上屬於理想化身型,如《若者娜》、《一雙彩虹》、《紅白櫻花不分離》、《杜鵑花開佈谷鳴》等,都是通過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和死後化身為動植物,或對自然現象的描寫,表現彝人的思想感情和婚姻理想。

  寓言和笑話 寓言從內容上可分為動物寓言、植物寓言、物象寓言和人事寓言等類型,大多篇幅短小,語言凝練,情節簡約,形象生動,富於深刻的哲理。笑話樂觀豁達,風趣調侃。以單純的行為敘述,出人意外的情節突變,抖落出妙趣橫生的包袱,充滿喜劇色彩。

  碑銘文學 迄今發現的大量彝文金石銘文主要為反映祖先源流、祖德紀功、宗支祭祀等內容。碑文大都由當地著名畢摩撰寫,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雲南祿勸的《鐫字崖》是一篇歌頌羅婺祖先功德和敘述祭祖儀禮的韻文作品,文辭華美,比喻形象,是彝族碑銘文學中的代表作。

  古代詩學 彝族古代詩學理論發軔於魏晉,而盛於唐宋以後,發展於明清之際。這些詩學著述大多為畢摩撰著,涉及詩歌的起源與發展、創作主體的知識結構、詩歌的本體特征、彝詩體例、彝語詩律、詩歌功能以及詩歌傳播接受等問題,表明彝族古代詩學在歷史發展中已經潛在地形成瞭一脈相承、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戲劇 彝族戲劇歷史悠久,至今尚保存著一種古老、粗獷的儺戲“撮泰吉”(直譯為“人類變化的戲”,簡稱“變人戲”),被戲曲界推考為原始儺戲的“活化石”。另一種過“虎節”時表演的“跳老虎”(彝語稱為“羅麻乃轟”)也保留著古老戲曲的特征。民間小戲萌芽於明末清初。最早的彝劇是雙柏縣的畢摩李三多創編的《阿佐分傢》及民間藝人編演的《大王操兵》,均為彝劇的傳統劇目。經過長期的醞釀和發展,彝劇作為新興的民族劇種,20世紀50年代後在金沙江畔的楚雄彝州崛起。楚雄彝劇劇目分為兩大類:一類取材於彝族民間傳說或敘事長歌,另一類取材於現實生活。其中重要的大型彝劇有《咪依嚕》、《銅鼓祭》和《臧金貴》等。彝劇有獨特的民族唱腔,常用的有“梅葛調”、“放羊調”、“曼莫若調”等。伴奏的樂器有笛子、三弦、蘆笙、月琴、大三弦、鑼、鼓、鈸等,並采用嗩吶和葉子吹奏,以增強氣氛。此外,黔劇中的《奢香夫人》和滇派京劇中的彝族劇目《多沙阿波》、《阿詩瑪》和《鳳氏彝蘭》也在當代中國的戲曲界引起瞭巨大反響。

  作傢文學 明清之際,隨著當時彝漢文化的交流,雲南、貴州彝區出現瞭一批有影響的彝族文人,並以土司傢族的詩文創作為特征。其中重要的作品有高奣映《妙香國草》祿洪《北征集》餘昭的《大山詩草》、女詩人安履貞《靈園閣遺草》餘若瑔的《㥞雅堂詩集》,以及那文鳳的《雁字詩》和魯大宗的《聽濤軒詩鈔》。在漢族文學理論的熏陶下,在文學觀與創作理念方面,較有影響的有詩人高奣映的“氣格說”和餘昭的詩論,以及李雲程的《古文筆法百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50多年中,彝族作傢文學蓬勃發展,在小說、詩歌、散文、電視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等方面皆有拓展,出現瞭集老、中、青三代作傢和詩人為一體的創作群體。其中,李喬、李納和蘇曉星的長篇小說,吉狄馬加、倮伍拉且的詩歌創作,楊阿洛、阿庫烏霧等人的母語創作和雙語創作皆有較廣泛的影響。此外,彝族文學的搜集、整理、翻譯、出版、教學和研究工作,已具相當規模,取得瞭前所未有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