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過程中,經過合作化的道路,把分散的個體手工業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過程。手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954年,全國個體手工業勞動者約800萬人,農村兼營商品的手工業生產者約1 200萬人,手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0%。它對於為城鄉居民提供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發展工藝品生產,豐富人民生活和提供出口產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個體手工業規模狹小,經營分散,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低下,同同時,它作為小商品生產者,具有盲目性和兩極分化的特性。因此,必須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個體手工業者是私有者,又是勞動者。對待個體手工業者,不能采用剝奪的辦法,必須堅持自願原則,通過耐心的說服教育和謹慎的組織工作,組織個體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由於個體手工業是商品經濟,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對它的發展關系密切,所以從供銷合作入手發展到生產合作,是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途徑。相應采取的經濟形式是:由帶有社會主義因素的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再到主要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手工業合作化過程中,政府給予瞭大力扶持,包括原材料上的低價供應,產品銷售上的訂貨、包銷,稅收上的減免,財政上的國傢投資,信貸上的低息貸款等。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傢在幫助手工業恢復生產的同時,開始引導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組織不同形式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組織。1949年,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有8.8萬人,占手工業從業人數的3.9%;產值2.55億元,占手工業總產值的5.4%。1953年,中國共產黨制定瞭過渡時期總路線,決定對手工業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5年,參加合作組織的人數為220.6萬人,占手工業從業人數的29.1%;產值20.16億元,占手工業總產值的29%。1956年1月,在全國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形成高潮的同時,形成瞭手工業全面合作化的高潮。這一年,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達509.1萬人,占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2.2%;產值74.27億元,占手工業總產值的90.6%。從而基本上完成瞭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促進瞭手工業的發展。但在合作化過程中,存在要求過急、集中過多的缺點。實踐證明,這對保存某些手工業的傳統優勢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