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開始設置的軍事長官。唐建中二年(781)十二月,始以河中節度使馬燧為魏博招討使,後以大臣、將帥或地方行政長官兼任,兵罷即撤。五代後唐國光三年(925)出兵滅前蜀,樞密使郭崇韜任都招討、置制等使。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滅北漢時,潘美任北路都招討制置使。康定元年(1040),前知樞密院事、武將夏守贇出任陝西馬步軍都部署、經略使、安撫使,後兼沿邊招討使,以對抗西夏;前執政、文臣夏竦繼任,亦兼招討使,武將夏隨為招討副使。後陝西四四路、河東路帥臣亦都兼招討使。慶歷五年(1045),宋、西夏議和,乃罷陜西、河東諸路招討使。熙寧八年(1075),趙卨任招討使,次年改任郭逵為招討使,趙卨為副使以抗擊交趾的內侵。建炎四年(1130),張俊為江南招討使,討伐李成。同時規定招討使位在宣撫使之下,制置使之上,軍中急事可以便宜行事。紹興五年(1135),嶽飛被任命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招討使時,還有任免州、縣官之權。此後,南宋統兵官員在對金作戰時期,常兼河南、河北、河東、陜西、京東等被金占領地區的招討使,以示恢復之意。

  遼代北面官系統置西南路、西北路招討司和西路招討使司,以招討使負責北部、西部邊防及周邊部族事務。金亦設西北、西南、東北三路招討司,以招討使領之,職掌與遼代同。元代招討司多設於吐蕃及朵甘思,以招討使統領地方軍民事務。明代,招討司隻設於西南民族地區,由當地土官任招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