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周開始設置的區域性軍事管理機構。總管府制源於都督制。都督制形成於漢末建安年間,正式定型於魏文帝黃初元年(220)。都督例兼所駐某州的刺史,兼治軍民,所轄軍事統治區域,即為都督區。大區都督常兼管數州,稱為“都督諸州軍事”。南北朝承魏晉之制,均有都督之設。北周孝閔帝即位時,隴右已置總管府,至明帝武成元年(559),正式改都督諸軍事為總管,諸州都督府改稱總管府,總管之設乃成定制。北周之制,總管、刺史皆加使使持節、諸軍事;靜帝大象元年(579),改加持節,餘皆罷。總管或單任,然多兼帶或領、行所駐州刺史,並統轄鄰近各州,亦偶有以一般總管身分轄數州總管之例,故總管之職權雖以軍事為主,實際乃一地區若幹州、防(鎮)之最高軍事長官。北周總管府大部分置於武帝時。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於北齊舊地增置一批總管府。總管府的設置,或在都會之地,或處守禦之要。其中洛州、並州、相州最重要。北周武帝平齊後,於相、並兩州總管府各置行宮及六府官,取代北齊之大行臺。後廢並州六府。大象元年(579),移相州六府於洛州,稱東京六府。河陽、幽、相、豫、兗、青、徐七總管,皆受東京六府統轄。總管府之屬佐有長史、司馬、司錄、治中、中郎、掾史、列曹參軍及參軍事等。

  隋代總管府分上、中、下三等置於諸州。其中統轄數州及至數十州的俗稱大總管,如秦王楊俊為並州總管,管24州諸軍事,蜀王楊秀為益州總管,管24州諸軍事。大業元年(605),鑒於漢王楊諒以並州總管起兵,煬帝下詔廢除諸州總管。唐初於緣邊及襟要地區的一些州治置總管府,領軍出征者為行軍總管或大總管。武德七年(624)改稱都督府,而行軍總管及大總管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