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魚綱鯔形目(Mugiliformes)鯔科(Mugilidae)鯔屬。又名“烏鯔”、“烏魚”等,古名“烏”。世界主要鹹淡水養殖魚類之一。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的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沿岸地區。中國沿岸海區均產。

>

  形態 體圓筒形。頭稍寬扁。脂眼瞼發達。口裂小而平橫,下位;上頜骨全為眶前骨遮蓋,後端不急劇下彎。背鰭2個,分離較遠。體青灰色,體側上部具幾條暗色縱帶。

  生物學特性 鯔為廣鹽性魚類,在淡水、半咸水和鹽度高達40的海水中都能生活,尤喜棲息於半咸水域和江河入海口處。性活潑,善跳躍。適溫范圍為12~25℃,較喜暖水;對低溫敏感,冬季水溫較低時,便離岸遊向外海深水處。成魚和幼魚在海灣、河口索餌。成魚草食性,用剛毛狀細牙刮取沉積在泥表的矽藻、絲狀藻類、有機碎屑等為食。黎明及中午的攝食強度最大。一年中則以春季的攝食強度最高,秋末和冬季最低。產卵洄遊及生殖期間不食。仔魚主要攝食小型浮遊動物。仔、幼魚都以白天攝食為主。雄魚性成熟年齡一般為3~4齡,雌魚為4~6齡。臺灣、福建沿海的成熟雌魚平均體長為450~500毫米左右,成熟雄魚為400毫米左右。懷卵量70~500餘萬粒。福建、臺灣、廣東沿海鯔的生殖季節在11月至翌年1月,12月為盛期。生殖前親魚離開河口、港灣,一般認為洄遊到離岸稍遠的近海區產卵。卵浮性,卵徑0.9~1.0毫米,具油球1個。受精卵在水溫20~24.5℃和鹽度30.1~33.8的范圍內,經44~59小時後孵化。初孵仔魚全長約2.4~3.5毫米。1齡魚一般體長達200毫米、重0.25千克;2齡魚可達320~350毫米,重0.5千克以上;最大的個體可長達750~900毫米,重12千克左右。

  養殖 早在400多年前中國上海地區就已有養鯔的記載。1963年,中國臺灣省在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鯔獲得成功。目前養殖用苗還須從天然水域中捕撈。可在春季晴暖無風、水質較清時,用燈光誘捕。生產上還常開閘納苗。魚苗撈起後最好在半咸水中暫養1~3天再逐步過渡至淡水。長途運輸時水溫不應超過15℃,並要註意換水和避免劇烈振動致傷。以尼龍袋裝苗充氧密封運輸,效果尤佳。人工繁殖時親魚一般從沿海水域捕撈或采用人工養殖的成熟親魚。對後者采取產前鹽度過渡方法,即在產前2~3個月對親魚池逐漸增加海水,使池水鹽度逐步提高到10以至30左右,可有效地促使性腺成熟。當親魚的卵母細胞直徑達0.6~0.7毫米時,即可註射催情劑誘導產卵。人工繁殖的仔魚成活的關鍵是獲得適口餌料,目前已篩選出雙殼類幼體、橈足類無節幼體、褶皺臂尾輪蟲和鹵蟲初孵幼體等餌料生物。養成有粗養和池塘混養兩種形式。粗養是在半咸水或海水中大面積放養。如中國南方的魚塭養殖主要采用開閘納苗方法,輔以撈苗補充,不需施肥、投餌,管理方便,雖單位產量較低,但總產量較大。混養是利用淡水或半咸水池塘與鯉科魚類或非鯽、遮目魚等同塘養殖。在淡水魚池中混養一定數量的鯔,畝產量一般可提高10~50千克。以施肥培育天然餌料為主;魚體長大後,須補充投喂豆餅、麥皮、米糠等人工餌料。當年苗種養到年底,一般可達250克左右。鯔的單一精養方式產量不高,一般不予采用。

  鯔通常用浮水罾及沿岸定置網捕撈。主要生產國有日本、朝鮮、墨西哥、委內瑞拉、希臘等,中國產量較少。肉質細嫩,含脂量多,以鮮銷為主。卵巢幹是名貴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