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收穫後至播種前的保存過程。種子貯藏的要求高於糧食貯藏,除要求防止發熱黴變和蟲蛀等外,還要保持種子的生活力、純度和淨度,以便為農業生產提供合格的播種材料。表示種子生活力的主要標誌是種子的萌發性能。保持種子萌發能力的期限即種子的壽命。如以發芽率作種子的分級標準,則一級種子的發芽率一般應不低於95~98%;二級種子不低於93~95%;三級種子不低於90~93%。發芽率低至50~60%的種子,即到達種子壽命的半衰期,不宜再用於播種。

  影響因素 種子的萌發性能和壽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種子本身的遺傳特性、形態結構和生理活性,以及貯藏前種子的狀況,包括種子的飽滿程度、損傷程度和含水量等,同時也與貯藏時的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其中,種子含水量和貯藏期間溫度、濕度等的影響尤為顯著。

  種子含水量 據測定,在種子含水量為5~14%的范圍內,含水量每增加1%,種子的壽命就縮短一半。當禾谷類作物種子的含水量超過14~15%時,種子內自由水大量出現,酶活性增大,呼吸強度會因而驟升,並伴隨著黴菌活動,使種子貯藏穩定性降低。因此,在貯藏期間作物種子的含水量應控制在安全水分以下(見表)。在密閉條件下貯藏3年以上時,安全水分標準還需相應減少2%。但某些種子水分在4%以下的極度幹燥條件下也會造成生活力下降。

種子貯藏安全水分

  溫度和濕度 貯藏溫度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顯著,發芽率常隨溫度增高而下降。在30℃條件下貯藏種子會產生畸形幼苗。溫度效應還受到種子含水量的影響。在一定溫度下,充分幹燥的種子在密閉容器中貯藏可以延長壽命;種子含水量越高則生活力遞減。因此,為瞭延長種子壽命,應根據需要分別采取各種溫、濕度標準。常規貯藏的種子在溫度為25℃、相對濕度為75%的條件下,生活力隻能保持2年左右;溫度為20℃、相對濕度為60%時可保存5年;溫度為4℃、相對濕度為45%時可保存20年;溫度為-10℃、相對濕度為30%時可保存70年以上。總之,應避免高溫(30℃以上)和高濕(相對濕度75%以上,相當於種子含水量15%以上)的貯藏環境條件。

  氣體 在密閉條件下,采用部分真空或二氧化碳、氮、氦、氫等氣體,相應減少氧含量,同時保持10~20℃的低溫,可使含水量在10%以下的種子保持高發芽率達8年之久。但對含水量超過安全水分的種子,缺氧貯藏將導致無氧呼吸,積累乙醇等有害物質,使發芽率降低,甚至導致種子死亡。

  貯藏方法 因種子用途而異。貯藏作物品系、育種材料和種質資源的原始小樣種子時,通常采用麻袋、多孔紙袋、聚乙烯薄膜袋、玻璃瓶、纖維板箱、金屬罐等包裝。大田生產用種子多采用散裝、小圍囤,或用麻袋、佈袋、防潮袋等包裝方式。入庫前先進行種子的清凈、幹燥和倉房的消毒工作。從收獲、脫粒、幹燥到入倉的每一操作程序,應按作物種類、品種分別進行,避免混雜。入庫後的堆放應註意防潮、防蟲和防鼠類等的危害。夏季以密閉為主,適時通風換氣;低溫幹燥季節則以通風為主。貯藏期間應定期檢查和測定發芽率。播種前或調撥時除進行發芽率測定外,如發現蟲害,可用防護劑拌種或用化學藥劑薰殺處理,但須嚴格控制用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