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膜組織胞漿菌和杜波氏組織胞漿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1905年美國病理科醫師S.T.達林在解剖一個黑人時發現莢膜組織胞漿菌引起的本病,故稱為莢膜組織胞漿菌病。後人稱之為達林病。由於此菌侵犯網狀內皮系統(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並在細胞內,因此稱為網狀內皮系統細胞真菌病。本病開始流行於俄亥俄山谷、山洞地區,因此又稱之為山洞病或俄亥俄山谷病或廷戈瑪麗亞熱。由杜波氏組織胞漿菌引起的病主要發生於非洲,也稱之為非洲組織胞漿菌病。兩種組織胞漿菌病的區別除瞭地區之外,杜波氏組組織胞漿菌病侵犯肺部較少,組織學上酵母細胞較大,位於巨細胞內,菌的鏡下形態也不一樣。

  組織胞漿菌常存在於蝙蝠、禽類的糞便中,糞便污染土壤,其分生孢子隨塵土吸入人肺內而發生感染。先有呼吸道感染,再侵犯肺,以後侵犯網狀內皮系統,如肝、脾、淋巴結等,也侵及腎及中樞神經系統等處。在淋巴瘤、白血病等病人中,此菌也可作為條件致病性真菌而發生感染。本病是一個傳染性很強的疾病,但是人不能直接傳染給人,因為人體內是酵母細胞,而感染人的必須是自然界菌絲型真菌產生的孢子。

  診斷主要靠鏡檢,油鏡檢查細胞內外的較小的酵母細胞,培養要觀察6個星期。皮膚試驗隻能確定是否感染過此病或現在已有感染,但進行性播散性疾病由於抵抗力低下,常為陰性。多數患者經及時治療後,能很快痊愈,少數變成慢性進行性疾患,嚴重者可死亡。自從應用有效的抗真菌藥物如二性黴素B、咪唑類藥物後,死亡率大大下降。本病主要發生於北美、中南美、非洲、中東地區和南亞地區。中國有少數病例報告。

  分類 主要分以下類型:

  肺組織胞漿菌病 ①急性無癥狀病變。約95%的原發性組織胞漿菌病可無癥狀。②輕癥感染。患者僅有無痰咳嗽、胸痛、呼吸急促、聲音嘶啞等感冒綜合征。③中度感染。表現發熱、盜汗、消瘦、微發紺、咯血等。患者的痰及骨髓可培養病原菌。④流行性組織胞漿菌病。主要見於吸入大量本菌孢子的患者,可有高熱、劇烈胸痛、呼吸困難、軟弱乏力及重度肺炎。⑤慢性肺組織胞漿菌病。可有咳嗽、痰多,間或咯血、低熱,可形成肺空洞,最終播散全身。

  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 又分為:①良性感染。吸入孢子中等量,可以沒有臨床癥狀,或似感冒樣癥狀,或為原發性皮膚損害。②進行性成人感染。慢性進行性疾患,常合並淋巴瘤、白血病等,免疫力低下,預後不良。③兒童暴發性感染。吸入大量孢子,急性發病,嚴重者經2~10周死亡。

  診斷 主要靠從痰、周圍血、骨髓、淋巴結穿刺及活檢標本中找到本病病原菌,並須培養證實。

  治療 對播散性病變應及早應用抗真菌藥物如二性黴素B、酮康唑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