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帶絛蟲的幼蟲──囊尾蚴寄生於人體組織引起的疾病。又稱囊蟲病。豬帶絛蟲的成蟲寄生於腸道,脫落的孕節隨寄主糞便排出體外,人偶食入自孕節散出的蟲卵而受染。由於囊尾蚴侵犯的部位不同,因此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寄生於皮下、肌肉組織時可無明顯癥狀;寄生於腦部時可產生頭痛、頭暈、癲癇、癱瘓等;寄生於眼部則可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本病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多見於養豬的地區,以發展中國傢如巴西、印度等較為多見。中國的東北及華北較多見,華中、華東、西北及西南也有發生。

  傳染源是感染豬帶絳蟲的患者。感染方式有三種:內源性自身感染(豬帶絳蟲病患者劇烈惡心、嘔吐,使腸內的脫落孕節逆行入胃)、外源性自身感染(豬帶絳蟲病患者糞便中的蟲卵污染其手或食物,蟲卵隨食物又進入其本人的胃腸道)及外源性感染(隨糞便排出的蟲卵污染食物及飲水而感染健康人),以前兩種方式最重要。人是豬帶絳蟲的終寄主,也是其中間寄主,蟲卵入胃後,其胚膜經胃液處理,為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所破壞,六鉤蚴破膜而出,鉆入腸壁,經血循環及淋巴流進入寄主體內各組織,尤其是隨意肌及腦部,發育為囊尾蚴。人對本病有普遍的易感性,但兒童因胃酸較弱,難以消化蟲卵的胚膜,故較少發病。動物實驗中曾觀察到,重復感染後可以產生一定的免疫力,加速囊尾蚴的退變和吸收。人體感染囊尾蚴後,蟲體周圍形成一層纖維薄膜,囊尾蚴死亡後,其周圍組織炎性反應明顯,最後蟲體鈣化,這一般需5年,而腦囊尾蚴則需10年左右。

  本病的臨床表現分兩期:①急性期。表現有發熱、全身肌肉酸痛(以頸部和四肢肌肉為甚)、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末梢血液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數明顯增多、血沉加快、血漿球蛋白量增多等。一般持續約半月至1個月,偶可更長。②慢性期。急性期未經恰當治療而轉入慢性期,或無明顯急性期而直接進入慢性期。臨床表現隨蟲體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而異,主要是局部組織受蟲體壓迫引起的癥狀和體征。

  本病的常見類型有:①皮膚肌肉囊尾蚴病。最常見,無明顯癥狀,往往在偶然檢查時發現皮下囊尾蚴結節。②腦囊尾蚴病。較常見,癥狀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癲癇以及精神癥狀如癡呆、抑鬱等。腦脊液壓力增高,白細胞數及蛋白量增加。腦囊尾蚴破壞瞭大腦的完整性,降低瞭機體的防禦能力,患者不僅易感染乙型腦炎,而且腦炎的病情較重甚至引起死亡。③眼囊尾蚴病。豬囊尾蚴可寄生在晶狀體以外眼球的任何部位,但以視網膜下及玻璃體內最為常見。患者有視力障礙或感到眼內有能伸縮的蟲體存在。蟲體存活時局部反應輕微,但死亡後出現嚴重的炎性滲出反應,甚至發展為全眼球炎,以至失明。④囊尾蚴性假性肌肥大癥。感染較重,肌肉內充滿囊尾蚴結節,肌肉外觀發達,但四肢無力,嚴重時行走也十分困難。

  診斷皮膚肌肉囊尾蚴病患者,可根據皮下結節的活體組織檢查,腦型患者根據臨床表現及血清和腦脊液的免疫學試驗,陽性者可確診。常用的免疫學試驗有皮內試驗、血清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球凝集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前者有過篩作用,後三者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應用單克隆抗體檢測患者血液中循環抗原,陽性率達70%,有助於早期診斷和療效考核。

  顱腦電子計算機 X射線斷層成像(CT)對腦囊尾蚴病的診斷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吡喹酮或丙硫咪唑治療有效,兩者有效率均可達98~100%,前者作用快,但反應較大,後者作用慢,但反應輕。若腦脊液通道被囊尾蚴阻塞,應先手術摘除囊尾蚴,再進行藥物治療。預防措施:加強糞便管理,推廣堆肥;開展衛生宣教;定期對炊事員和食品售貨員體檢,及早發現及治療患者,以消除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