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惡性淋巴瘤兩大類型之一。1832年以T.霍奇金首先報告而命名。臨床常有淋巴結腫大、發熱、皮膚搔癢等表現,確診必須依靠病理檢查,其特點為腫瘤組織的細胞成分較複雜,包括除具有診斷必備的裏德-斯特恩貝格二氏腫瘤性細胞外,尚有網狀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等反應性細胞,呈肉芽腫樣改變。本病某些類型對放射和化學治療均較敏感,早期治療可取得較滿意的效果,是目前少數可治癒的腫瘤之一。

  本病以青中年較多見。部分國傢發現霍奇金金氏病高發在兩個不同的年齡組:15~35歲及50歲以後,曾有人認為發生在這2組人群中的是2種不同的疾病。在中國,日本則未發現類似的發病高峰。

  病因 病因不明。以往認為此病由感染(如結核桿菌等)直接所致的理論已被推翻,而長期的物理性(如放射線)、化學性(如某些藥物、致癌化合物等)的刺激作用、EB病毒的感染、免疫抑制與霍奇金氏病的發病關系日益受到重視。

  病理和分型 基本病理改變為肉芽腫,腫瘤的主要成分是多核巨細胞又名裡德-斯特恩貝格二氏細胞,即R-S 細胞(為斯特恩貝格在1898年及裡德於1902年首先描述)。纖維化和血管內皮腫脹是霍奇金氏病的另外兩個病理特點。R-S細胞體積較大,直徑約30~50μm。胞體圓形,胞漿豐富,胞核較大,呈圓形、單個或多個,典型的為對稱性雙核而成“鏡影核”對確診有重要意義。

  R-S細胞是霍奇金氏病中唯一的惡性細胞,是診斷霍奇金氏病的必要條件,但R-S細胞也可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一種由病毒所致的自限性疾病)、結締組織病及其他惡性腫瘤。因此在缺乏霍奇金氏病其他組織學改變時,單獨見到 R-S細胞不能確診霍奇金氏病。R-S細胞可能起源於淋巴細胞或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淋巴細胞起源論曾分成兩派,但許多證據提示本病起源於B淋巴細胞而非T淋巴細胞。利用R-S細胞在體外培養的方法,研究它在體外的生物學行為,培養中的R-S細胞即霍奇金氏細胞則強烈提示本病的單核巨噬細胞起源,也有人認為部分病人的R-S細胞起源於淋巴細胞,另一部分起源於單核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起源的學說日益被否定。

  據病變淋巴結的組織形態,可分成四種組織類型,按其預後依次為:①淋巴細胞為主型。淋巴細胞增生明顯,大多為彌漫性,少數為結節狀。淋巴結結構破壞,無壞死及纖維化,R-S細胞可見。②結節硬化型。腫瘤組織呈結節狀分佈,中間以膠原纖維分隔,結節內可見淋巴細胞、網狀細胞、嗜酸細胞及R-S細胞,可見小灶壞死。③混合細胞型。細胞成分復雜,除R-S細胞外,可見不同數量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細胞及網狀細胞等。壞死及纖維化較明顯。④淋巴細胞消減型。淋巴細胞明顯減少,R-S細胞則常見。此型預後較差。

  臨床表現 常以無痛性腫物(淋巴結腫大)起病,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左側多於右側,偶可在腋窩或腹股溝區。腫大淋巴結的特點是:大小不等,早期不粘連,活動,橡皮樣無壓痛,常呈進行性腫大。自發現淋巴結腫大至就診可間隔數周至數月。少數病人的淋巴結在早期迅速腫大,以後在一定的時間內穩定不變,甚至可自行縮小。至晚期,腫大的淋巴結可相互粘連、融合、固定、粘附於皮膚上,少數情況下出現破潰。部分病人在常規胸透時發現縱隔淋巴結腫大,進一步檢查可發現其他部位淋巴結也腫大。多數病人系無意中發覺無痛的淋巴結腫大而無其他自覺癥狀,詳細體檢可發現廣泛的病變,X射線檢查可見縱隔淋巴結腫大,下肢淋巴管造影可見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腫大等。偶有病人以淋巴結腫大的局部癥狀就診,如縱隔淋巴結腫大可壓迫局部走行的神經、血管、氣管等,引起相應的部位疼痛、上肢浮腫、刺激性咳嗽等。另有病人在未發現局部淋巴結腫大前,以持續發熱、盜汗、乏力、體重減輕起病,此組病人多系年齡較大的男性,易漏診。發熱較多見,可早期即有發熱,少數病人可出現特殊的熱型,如周期性熱(即所謂佩爾-埃佈施泰因二氏熱),表現為間歇性夜間發熱,持續數日,後轉入數日或數周無熱期。體溫愈來愈高,持續時間愈來愈長。晚期病人的發熱與病變廣泛播散和繼發感染有關。皮膚廣泛及嚴重的搔癢是霍奇金氏病的另一特異性全身癥狀,多見於女性病人,可以是唯一的全身癥狀,開始較輕且局限,後漸加重。肝脾腫大少見,少數病人可有黃疸。中樞神經系統常受累,腦實質受累不多見,而腦膜受累則較多見,並常引起截癱。霍奇金氏病患者中帶狀皰疹的發生率較高,其原因與病人的免疫機能低下有關。

  實驗室檢查:血沉在活動期加快,可作為反映治療效果及復發的征兆。早期貧血少見,病程中漸出現貧血與免疫性溶血、營養不良、藥物作用有關。未進行治療的病人,血白細胞常輕度增高。嗜酸細胞輕度增多,嚴重皮膚搔癢的病人可出現明顯的嗜酸性細胞增多。骨髓穿刺多無陽性發現,作活檢偶可見一定程度的纖維化。結核菌素試驗(OT)常呈陰性,進展期霍奇金氏病的遲發變態反應一般完全缺如。

  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主要建立在病理學基礎上。疑及本病時,必須做淋巴結的活體組織檢查。一次活體組織檢查陰性不能完全排除本病,應定期隨診,對可疑的淋巴結再作活檢。僅有自覺癥狀而未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的患者,應進行系統的體檢和輔助檢查,X射線檢查、B型超聲檢查、下肢淋巴管造影、CT、甚至剖腹檢查可以明確深部淋巴結的情況。對有慢性、進行性、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的患者均要考慮到本病,並與其他伴有淋巴結腫大及全身癥狀的疾病相鑒別。須鑒別的疾病有:慢性淋巴結炎、結核性淋巴結炎、淋巴結轉移癌、結節病等。慢性淋巴結炎表現為局部淋巴結腫大,且有壓痛,在腫大淋巴結相應的收集淋巴液范圍內能找到明確的感染灶,抗感染治療後能縮小。結核性淋巴結炎即淋巴結核,表現為發熱、夜汗、乏力、血沉快等,多可找到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灶,結核菌素試驗(OT)為陽性,其腫大淋巴結多粘連於皮膚、相互融合成團,易出現破潰產生竇道。病理檢查可見特征的幹酪樣壞死灶及鈣化點。但霍奇金氏病本身抵抗力下降,加上放射及化學治療更降低瞭機體的抗病力,此時易合並結核的感染。結節病是一種病因未明的伴有縱隔淋巴結及全身淋巴結腫大的疾病,病理改變為非幹酪樣壞死的肉芽腫。本病有自限性趨勢。淋巴結轉移癌多發生於其他腫瘤的晚期,原發腫瘤的癥狀較明顯,淋巴結活檢可見到原發腫瘤的細胞。

  分期 霍奇金氏病的分期很重要,可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後。現行通用的分期法系1971年安阿伯國際會議所定。共分4期,根據全身癥狀的有無各期再分成A、B兩種,A指無全身癥狀,B指有全身癥狀。這些癥狀包括:38℃以上不明原因的發熱、盜汗,6個月內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達10%或以上。具體分期標準見表。

霍奇金氏病的臨床分期

  治療 自1960年代,本病已成為惡性腫瘤中少數可望治愈的腫瘤之一。這主要與臨床分期的完善及現代治療腫瘤方法的進展密切相關,尤其高能廣野放射治療的合理應用更改變瞭霍奇金氏病的預後。80年代75%以上的局限性霍奇金氏病患者存活15年以上而無復發征象,且死亡率與正常人群相等。目前,治療霍奇金氏病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及中醫中藥。其中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最重要。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案是:在早期局限性病人(Ⅰ、Ⅱ期病變)以放射治療為主,在廣泛病變(Ⅲ、Ⅳ期病變)以化學治療為主。單純Ⅲ期病人也可用全身照射淋巴結的方法治療。放射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每個放射野的照射劑量、所取放射野的范圍及射線的能量。霍奇金氏病對化學治療較敏感,特別適合於廣泛病變的病人或放射治療後又復發者及早期病變但無條件放療的病人。常用化療多以數種藥物聯合應用。常用的方案有由氮芥 (M)或環磷胺(C)、長春新堿(O)、甲基芐肼(P)、強的松(P)組成的MOPP或COPP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