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工作中偶爾出現的人體的一種特殊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的認知能力已完全喪失,沒有任何主動活動,隻保留瞭一些本能性的神經反射和進行物質及能量代謝的能力,這與植物的生存狀態相似,故名“植物狀態”,也稱為不可逆昏迷。維持這種狀態需要向植物人提供包括微量元素在內的全部營養,費用十分昂貴,現代科學技術雖能無限期地維持這種狀態,但這種狀態,無論對“植物人”本人還是對他人,究竟有何價值,在這點上存在很大爭議。從生物醫學角度來看,本人既已完全失去瞭認知能力,包括對自己存存在的認知力,因此維持和不維持植物狀態對他已無區別。從人的社會性來看,處於植物狀態的人已完全失去瞭與人交往的能力,實際上在社會上已停止瞭存在。但由於植物狀態是原來生存狀態的延續,植物人仍保持著完整的軀體和某些生命的跡象(如體溫、呼吸、心跳等),對於與他有感情聯系的親人來說,仍可成為他們印象、回憶的載體甚至感情的寄托,處於植物狀態的人同一個肉體已經消失的人對於他們來說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社會上有些習俗和法規把植物人等同於一般病人,他們仍然享有某些權利和福利。甚至當其親人已經決定放棄對他的生命維持措施時,社會仍給予他們以法律保障。

  植物狀態與腦死亡有所不同,腦死亡指包括腦幹在內的全腦死亡,故腦死亡的人沒有自主的呼吸和心跳,而植物狀態下腦幹還具有功能,隻要有充足的營養輸入體內,機體就能消化吸收,並利用這些能量來維持身體的代謝,包括呼吸、心跳、血壓等,甚至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一些本能性的反射,如咳嗽、噴嚏、打哈欠等;但機體已沒有意識、知覺、思維等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活動。腦電圖在腦死亡時呈一條直線,而植物狀態則可出現一些雜散的波形。總之,在植物狀態下,人隻有較低級的生物性,而失去瞭人的社會性;亦即作為社會的人,已經不再存在瞭。

  有人指出:植物狀態並不是天然的生命,而是高技術下人工制造的產物,就這個意義上說,停止維持植物狀態不是殺害天然存在的生命,而是停止制造一種違反天然的狀態。這一看法雖然有道理,但未獲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