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帶絛蟲寄生於人體小腸而引起的疾病。臨床癥狀與牛帶絛蟲病相似。本病分佈甚廣,除伊斯蘭國傢或地區外,幾乎呈世界性分佈。中非、南非、南美、南亞一些發展中國傢發病率較高。中國的東北、華北比較多見,西南、華東、華南等地也常有發生。

  豬帶絛蟲 (Taeniɑ solium)又名豬肉絛蟲、有鉤絛蟲或鏈狀帶絛蟲。屬絛蟲綱圓葉目,帶絛蟲科,帶絛蟲屬。成蟲外形與牛帶絛蟲近似,但較小,節片較薄。蟲體長長2~4m,有700~1000節,頭節近似球形,直徑1mm,有4個吸盤,頂端有頂突,上有兩圈角質小鉤。孕節較窄長,子宮分枝較牛帶絳蟲為少,每側約7~13枝。子宮內含大量蟲卵,其外形似牛帶絳蟲卵。孕節單獨或數節相連地自鏈體脫落,隨糞便排出寄主體外,其活動力較牛帶絳蟲弱。排出的節片或蟲卵若被中間寄主吞食,1~3天後,六鉤蚴在十二指腸內孵出,穿過腸壁隨血流到全身各部(特別是肌肉),約經10周發育為囊尾蚴。囊尾蚴在寄主體內平均可活3~5年,個別達10年以上。含囊尾蚴的豬肉(又稱米豬肉、豆豬肉或米糝肉)被人食入,到達小腸後在膽汁作用下囊尾蚴的頭節翻出,並用吸盤及小鉤牢固地吸附在腸壁上,逐漸發育成熟。從吞食囊尾蚴至寄主糞便中排出節片約需2~3個月。人是豬帶絳蟲唯一的終寄主。中間寄主主要是豬和野豬,狗、羊及長臂猿等也可有囊尾蚴寄生;人也可成為本蟲的中間寄主。

  本病的臨床表現似牛帶絳蟲病,但因本蟲頭節上具頂突及小鉤,對腸粘膜損傷較重。常無癥狀,僅於糞便中發現節片時方知患病。部分患者表現上腹隱痛、腹瀉、食欲減退或增加等。約40~50%豬帶絳蟲病患者合並豬囊尾蚴病。診斷主要依據糞便中查到節片或蟲卵。驅蟲藥物同牛帶絳蟲(檳榔、滅絳靈、硫雙二氯酚、吡喹酮等),但本蟲對藥物更敏感而易驅除。服用無緩瀉作用的驅蟲藥如滅絳靈等時,應同時服用瀉藥(硫酸鎂),以免蟲卵在寄主腸內大量釋出、逆流至胃引起自身感染。預防同牛帶絳蟲病,如加強對糞便及豬的管理,不食不熟的豬肉,加強肉類檢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