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妊娠早期反復出現噁心嘔吐,不思飲食,甚則惡聞食氣,食入即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婦科癥證。與素體脾胃虛弱,多痰多濕,或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治療以和胃止嘔為主。

  有關惡阻的最早記載見於漢代《金匱要略》,隋代《諸病源候論》首載惡阻的病名。元代《丹溪心法》指出本病病在脾胃;明代《景嶽全書》對本病孕“三月餘而嘔吐漸止”的發病規律已經有瞭明確的認識。

  惡阻為病多由素體脾胃虛弱,多痰多濕,或情志抑鬱,,精神緊張,或飲食不當導致。懷孕以後,陰血聚於胞宮以養胎,全身陰血相對不足,沖脈之氣上逆,導致胃失和降,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般將惡阻分作以下四種證型,辨證施治。①脾胃虛弱。證見惡心嘔吐,食後即吐,嘔吐清水,口淡乏味,疲倦乏力,嗜睡懶言,頭目眩暈,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滑。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嘔,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②肝胃不和。證見嘔吐頻繁,嘔出酸水或苦水,納呆口苦,胸悶脅痛或乳房脹痛,噯氣嘆息,頭脹而暈心煩易怒,便秘尿赤,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滑。治宜抑肝和胃、降逆止嘔,方用蘇葉黃連湯加減。③痰濕阻滯。證見嘔惡不止,嘔吐粘膩痰涎,胸脅滿悶,不思飲食,厭惡油膩,神疲乏力,四肢沉重,舌苔白膩,脈細滑。治宜化痰除濕、降逆止嘔,方用溫膽湯加減。④胃陰不足。證見嘔吐日久,口幹欲飲,飲後即吐,心煩嘈雜,面色潮紅,小便黃,疲倦乏力,面容憔悴,目眶下陷,有時低熱,舌質紅降,脈細滑數。治宜養陰生津、和胃降逆,方用增液湯合橘皮竹茹湯加減。

  此外,還可采用穴位按摩治療惡阻。民間驗方,用生薑汁滴舌或藿香、蕪荽、香椽皮煎湯吸氣,先熏鼻再口服,也有一定的療效。

  惡阻的發病與孕婦的體質、精神因素與耐受力有關,故應給予患者以精神安慰,使其正確對待疾病,並正常地工作、學習,以分散註意力。還應告知患者不可因懼怕嘔吐而拒食。嘔吐嚴重時可適當休息,保持環境安靜,清除誘發嘔吐的氣味。嘔吐嚴重,形體明顯消瘦、眼球凹陷、黃疸、嗜睡、尿少者應住院治療,以防變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