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時從原子核內部發出的一種射線。也稱為γ光子γ粒子。γ射線是1900年P.維拉爾在研究鈾輻射時發現的,這一射線是繼α、β射線後發現的第三種鈾輻射的成分,因此稱之為γ射線。γ射線是核內能級間的躍遷產生的輻射,它和可見光、無線電波、X射線一樣,本質上都是電磁波,但γ射線波長更短(短於0.2納米),光子能量更大(大於10>2兆電子伏)。γ射線具有比X射線更強的穿透能力。核內能級的間距大,躍遷所產生的γ光子能量也大。核反應或其他粒子反應中也會產生γ光子,此時γ光子能量會更大。

  γ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γ射線通過物質並與原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和正負電子對生成三種效應。原子核釋放出的γ光子與核外電子相碰時,會把全部能量交給電子,使電子離開原子成為光電子,這就是光電效應。由於核外電子殼層出現空位,將產生內層電子的躍遷並發射X射線標識譜。γ光子的能量較高時,除光電效應外還可能與核外電子發生彈性碰撞,γ光子的能量和運動方向均有改變,從而產生康普頓效應。如果γ光子的能量更大,由於受原子核的作用而轉變成正負電子對,此效應隨γ光子能量的增高而增強。γ射線同物質相互作用還有其他的效應,如相幹散射、光核反應等。

  測量 γ光子不帶電,故不能用磁偏轉法測出其能量,隻能利用γ光子造成的各種效應間接求出,如通過測量光電子或正負電子對的能量推算出來。此外還可用γ譜儀(利用晶體對γ射線的衍射)直接測量γ光子的能量。由熒光晶體、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組成的閃爍計數器是探測γ射線強度的常用儀器。

  應用 γ射線在工業中可用來探傷或流水線的自動控制。γ射線對細胞有殺傷力,醫療上用來治療腫瘤。

  研究由核衰變和核反應所產生的γ射線的能譜及其他性質,可瞭解原子核的能級特征,獲得核結構和反應機制的信息。原子核在衰變或反應後處在激發態,常以級聯γ輻射的方式退激到穩定態。通過實驗測量γ射線的能量、相對強度、隨時間變化、角分佈等參數可定出原子核能級、核自旋、宇稱等。這些研究構成瞭原子核物理學的一個分支——γ射線能譜學

  在天文學觀測中,由於γ射線會被地球大氣嚴重吸收,因此隻能利用衛星、高空氣球、火箭(主要是衛星)來進行探測。通過衛星上的儀器,探測到發射γ射線的天體,其中包括γ射線脈沖星。1958年發現太陽出現耀斑時,經常伴隨有持續時間僅數十秒鐘高能光子(γ射線)發射,這就叫γ射線爆發。此後多次觀測到瞭宇宙γ射線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