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國勢強盛,互爭雄長的七個諸侯國,即秦、齊、楚、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春秋時中華大地共有一百多國,經過兼併,到戰國初,剩下十幾國。但較強大的諸侯國隻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趙、魏、韓,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越,共八國。越國很快即走向衰亡,隻剩下七國。

  七雄的角逐最初表現為爭霸,主要是魏的稱霸,以及魏與齊的爭霸。後來局勢則轉變為合縱與連橫的交替。  七雄中以為最強。秦早有吞吞並天下之心,而且善於招攬人才,決策得當。尤其是自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攻城略地,蠶食東方諸侯,被稱為虎狼之國。

  次為。由於變法成功,齊與秦成為東、西方兩大強國。到齊湣王時,一度與秦昭王分別稱東帝、西帝,然而其衰落也始於此時。

  次為。楚的疆域最大。當時的縱橫傢有“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之說。但楚的上升階段主要是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除悼王、威王稍有振作外,基本呈衰落趨勢,直至滅亡。

  次為。魏變法最早,故在戰國初實力最強,最先稱霸諸侯。蘇秦曾對齊湣王說:“昔者魏王擁土千裡,帶甲三十六萬”,“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後來與齊爭霸失敗。魏是強秦向東擴張的首要目標。

  次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力量很強。蘇秦說過:“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強於趙。趙地方二千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樂毅破齊後,趙是唯一能與秦較量的諸侯國。然而經過長平一役,趙元氣大傷。

  次為。韓在七雄中疆域最小,地瘠民貧。張儀說:“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麥,民之食大抵菽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厭糟糠。地不過九百裡,無二歲之食。”又處於四戰之地,強國環繞,難以向外發展。

  燕國最弱。僻在邊陲,周圍多戎狄,與中原各國交往較少,缺乏人才,發展緩慢。據當時的說法,“燕故弱國,不足畏也”,“燕弱國,東不如齊,西不如趙”。

  七雄最後統一於秦。韓最先亡,次魏,次楚,次燕,次趙,齊最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