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道路。從漢唐首都長安(今西安)南越秦嶺,通向安康、漢中的重要驛道之一。因古代以北方為子,南方為午而得名。北口在今西安市南約30千米的子午鎮附近,南口在石泉東南20千米池河(古稱直水或遲水)下遊池河鎮,由此東南循漢江支流月河去安康,西南溯漢江北岸經石泉,由洋縣東10千米的龍亭鎮入平原達漢中。史載此道長安漢中間穀道660裏,全線841裏。西漢平帝、新莽和東漢安帝時都曾大規模整修。隋唐時線路已經西移,改經寧陝至西鄉子午鎮合舊線。唐中期更由子午鎮向西南延伸,,經西鄉進入四川,被稱為荔枝路。子午道在漢唐時曾為驛道,但在人員往來,物資轉輸方面不如軍事方面的作用顯著,尤以在南北政權夾秦嶺而對峙時為然。秦朝滅亡之後,漢王劉邦去南鄭(今漢中)“從杜(秦縣名,治所在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南入蝕中(山谷名)”,就是“道由子午”。三國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攻曹魏,大將魏延即曾請別領一軍“當子午而北”,與主力合攻長安。魏曹真、鐘會先後數道攻蜀,子午道均曾為主力或別軍所由。東晉司馬勛攻前趙、桓溫攻前秦、劉裕滅後秦,也分別由主力或別軍循子午道前進。北魏孝文帝分道攻南朝蕭齊,西魏宇文泰命達奚武取漢中,也曾分別令拓跋幹、王雄以別軍出子午。五代後漢時期,晉昌守將(駐今西安)趙匡贊叛附後蜀,後蜀命李廷珪出子午谷北援,宋金對峙時期,金將撒離喝發動取宋商州、金州(今安康)、興元府(漢中)、三泉縣(今寧強陽平關)、饒鳳關(今石泉西)、潭毒山(今四川廣元北)之戰前,曾以將攻子午道上的薑子關(今寧陜江口鎮南)以誘宋軍撤防。其後四川宣撫使安丙聯西夏攻金,亦曾令統制田胄出子午道。而在北朝魏與南朝宋齊梁、金蒙古與南宋在子午道南段漢中安康間的重要關隘如黃金戍、鐵城戍、饒風關、馬嶺關、直州城、方山關等,也都進行過激烈爭戰。

  至於《漢書》所載“王莽通子午,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之語,杜陵當指其轄地而非長安東南數十裡的縣城,漢中當指其郡治西城而非當時的南鄭縣今漢中市。《元和郡縣志》所載梁將軍王神念“別開乾路,更名子午道”的地區,當在子午道的漢中安康間,而非隋唐子午道,因為今寧陜以北的隋唐子午道的中段,不在梁朝管轄范圍之內,在此修路改線既無必要也無可能。

  現在,子午道的隋唐線和安康漢中段,大致已改修為陽安鐵路和108國道、210國道、316國道,而石泉池河鎮以北的秦漢線路也基本修築瞭縣級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