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子宮頸的惡性腫瘤。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患者以35~55歲為最多。因數宮頸易暴露,癥狀出現早,易進行細胞學及活體組織檢查,故能早期診斷並治療。由於早檢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其發生率已有明顯下降趨勢。所以宮頸癌雖是婦女發病率最高但治癒率也是最高的惡性腫瘤。早期宮頸癌可無癥狀,常通過防癌普查發現,較早的臨床癥狀有少量的接觸性出血,絕經後間斷性出血或血性白帶。晚期可出現大出血,病死率占女性惡性腫瘤第1~2位。早期病例手術及放射治療效果好,影響預後的因素素多因發現晚或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導致轉移。

圖1 子宮頸癌示意圖

  病因 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如早婚、早孕、多產、慢性炎癥、性生活紊亂、配偶的包皮垢等;引起尖銳濕疣的人類乳頭狀病毒(HPV)16型、18型及31型,皰疹Ⅱ型病毒(HSV−2)等與宮頸癌的發病關系密切。如子宮頸糜爛與子宮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有宮頸糜爛者宮頸癌的發生率較無糜爛者高出10倍。子宮頸裂傷也可能與之有關。因此,防治慢性宮頸炎對預防子宮頸癌有重要意義。

  組織發生和病理 子宮頸陰道部是鱗狀上皮、宮頸管黏膜為柱狀上皮,正常婦女兩者在宮頸外口交界處稱為鱗柱交界,其部位常移動不定。故鱗柱交界區域稱為移行帶,又稱化生區。因正常情況下在移行帶柱狀上皮下的儲備細胞可以增生並轉化成鱗狀上皮(稱為鱗狀上皮化生)。鱗柱交界,尤其是未成熟的儲備細胞等都是子宮頸癌的好發部位。

  某些情況下宮頸鱗狀上皮可發生非典型增生,增生的鱗狀上皮細胞可表現分化不良,排列紊亂,核深染、核異型和核分裂相等。臨床上將宮頸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認為是癌前病變,但輕度非典型增生的癌變率很低,且有自行消退的可能。非典型增生病變從宮頸上皮的基底層擴展到上皮全層,稱為宮頸原位癌,又稱0期宮頸癌宮頸上皮內癌宮頸臨床前癌。原位癌可發展為浸潤癌,二者也可同時存在於同一宮頸。以上兩者病變均在上皮層內,統稱為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當瘤細胞穿透宮頸上皮基底膜侵犯間質時,即稱為宮頸鱗狀上皮浸潤癌。其他類型的子宮頸癌有宮頸腺癌、宮頸腺棘癌、宮頸腺鱗癌、透明細胞癌等。但以宮頸鱗狀上皮癌最為多見。

  以直接蔓延和淋巴轉移為主,血行轉移多發生於晚期。血行轉移少見,最多見的轉移部位是肺、骨、脊柱等。

  臨床分期 國際婦產科協會(FIGO)1988年制定的宮頸癌臨床分期如下。Ⅰ期:癌已浸潤至宮頸間質,但局限於子宮頸(擴散至子宮體不計期別)。Ⅱ期:癌侵犯陰道但未達下1/3,侵犯子宮旁組織但未達盆壁。Ⅲ期:癌侵犯陰道下1/3或延及盆壁。Ⅳ期:癌已擴散至骨盆外,其他器官的遠隔臟器的轉移,如膀胱、直腸及盆腔外遠隔器官已受累。

圖2 宮頸癌臨床分期示意圖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與病理進展關系密切。往往早期即可出現少量陰道出血或少量血性白帶或性交、婦科檢查等接觸性出血,也可能淋漓不斷,甚至大出血不止,出血的多少主要決定於病變侵襲的深度。如伴有感染,白帶可由少變多,甚至膿血性惡臭。癌晚期侵犯子宮旁組織可涉及神經或壓迫輸尿管,甚至可侵犯膀胱直腸,除出現相應壓迫癥狀外,往往因壓迫神經而疼痛難忍,泌尿道受壓可致排尿困難,乃至出現尿毒癥等。

  用窺陰器可直接觀察宮頸,但早期難以看到異常。病變明顯時,局部病變可呈糜爛、潰瘍、菜花樣贅生物、結節、空洞或向內生長呈凹陷狀。作陰道肛門三合診檢查能查清腫瘤侵犯的范圍,然後決定臨床分期及初步治療方案。

  診斷 早期子宮頸癌多無癥狀,必須靠婦科普查並作陰道細胞學刮片來發現。細胞學檢查可疑時,應作陰道鏡檢查或碘試驗有助於找到應作活體組織檢查的部位。診斷可疑者或老年患者還應作頸管內診刮,最後靠病理檢查方能明確診斷。由於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可同時存在於同一個宮頸上,診斷不明確時,可考慮作多點活檢加子宮頸管診刮,或宮頸錐形切除術。

  處理原則 根據臨床分期不同決定治療方案。輕及中度非典型增生,可按炎癥處理,選用激光、冷凍、電烙等方法,並定期追蹤。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可作全子宮切除,也有報道用激光或宮頸錐切治療原位癌者。浸潤癌不適合手術者可作放射治療;但早期浸潤癌多作擴大全子宮切除包括部分陰道,Ⅱ期宮頸癌應作根治手術,包括盆腔淋巴清掃。放射治療包括腔內及體外兩部分。也有人用手術放射綜合治療加化療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