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產要素國際差異的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格局的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傢E.F.赫克歇爾B.G.奧林提出,故又稱赫克歇爾–奧林定理H–O定理H–O模型要素比例理論等。

  赫克歇爾在1919年發表的《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一文中,試圖圖解釋李嘉圖學說中兩國之間比較成本差異的問題。他認為,在不考慮運輸成本的情況下,如果兩個具有同樣要素稟賦的國傢,即其土地、資本、勞動的擁有量和分佈量相同,各生產部門的技術水平也一樣,那麼國際貿易既不會為其中一個國傢帶來利益,也不會給另一個國傢造成損失。因此,存在比較成本差異並由此引發國際貿易的兩個前提條件:①兩個國傢的要素稟賦不同。②兩個國傢生產同一商品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比例不同。

  奧林繼承瞭赫克歇爾的論點並加以發展,在其1933年出版的《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中闡述瞭各國資源稟賦的不同,即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本原因。奧林認為,區域是貿易的基本單位,它具有以下兩個條件:①生產要素的分佈和流動情況不同於其他區域。②區域內各部分之間生產要素的分佈和流動差異比區域之間的差異小。因此,全世界可劃分為若幹個區域。通常一個國傢就是一個區域。奧林認為,在一定區域和一定時間裡,所有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都由它們各自的供求關系所決定。這一供求關系包含4項基本因素。在需求方面包括:①消費者的欲望、要求和愛好。②生產要素所有權的分配狀況,它影響著人們的收入,從而影響人們的需求。在供給方面包括:①生產要素的供給,即資源稟賦狀況。②生產的物質條件,即物質世界自然的和不變的性質,它決定瞭商品生產中生產要素的組合比例,從而表現出要素密集的性質。

  奧林把生產要素分為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大類。自然資源細分為農業和林業用資源、漁業和狩獵用資源、礦產資源、水力發電用資源和運輸業用資源。資本細分為短期資本和長期資本,或者安全資本和風險資本。勞動力細分為非熟練工人、熟練工人和技術工人。根據商品生產過程中所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國際貿易商品大致可以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奧林認為,國際貿易的發生以各國生產要素相對稟賦的差異為基礎。如果一國的某種生產要素比較豐裕,假定需求不變,則這一要素的價格必然比較便宜。進而這個國傢在生產需要大量使用這類生產要素的產品時就擁有比較成本優勢。因此,這個國傢應該出口那些在生產中密集使用該國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從全球來看,如果各國都按生產要素的豐富和稀缺狀況參與國際分工,那麼生產要素就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奧林的理論是建立在完全競爭、線性齊次函數、生產因素完全同質、要素稟賦固定且可以衡量、要素密集度不變、兩國的生產函數和需求偏好相同等假定條件之下的。1977年,奧林因對國際貿易理論作出的突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概括而言,要素稟賦論有三層基本含義:①不同國傢具有不同的要素稟賦。②不同產品的生產需要投入的要素稟賦不同。③一個國傢應該生產和出口在生產中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在生產中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的產品。這一理論的突出貢獻是在兩要素(資本、勞動力)的基本假定和不完全專業化的主體框架下解釋瞭比較優勢的源泉,從而使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具有更一般性的解釋力。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行業內貿易的日益發展,大量國際貿易集中在要素稟賦相似的發達國傢之間,產業領先地位不斷更迭,這些新的國際貿易現象對傳統的要素稟賦論提出瞭挑戰,以規模經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論、重疊需求論等為代表的當代國際貿易理論作出瞭進一步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