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經濟學說最主要的著作。這部偉大著作深刻地揭示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共4大卷。第1卷《資本的生產過程》,第2卷《資本的流通過程》,第3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第4卷《剩餘價值理論》。第1卷~第3卷是理論部分,第4卷是理論史部分。

  創作和出版的經過 《資本論》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對抗性性質明顯暴露,無產階級首次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瞭世界歷史舞臺的條件下誕生的。

  為瞭創作《資本論》,馬克思花費瞭畢生的精力。他從1857年下半年起著手撰寫自己的政治經濟學巨著《政治經濟學批判》,並依次完成瞭:①《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被稱為《資本論》的第一手稿。②《經濟學手稿(1861~1863)》,被稱為《資本論》的第二手稿。③《經濟學手稿(1863~1865)》,又稱《資本論(1863~1865年草 稿)》,是馬克思經濟理論已經成熟的標志。至此,《資本論》 1~4卷草稿已經完成。1867年9月《資本論》第1卷德文版出版。1872年9月至1875年11月,經馬克思親自修訂,J.魯瓦譯,第1卷法文版出版。1873年4月,德文第2版出版。1894年出版英譯本等。《資本論》第2卷、第3卷,是在馬克思逝世後由F.恩格斯整理,分別於1885年和1894年用德文出版的。第4卷手稿,經K.J.考茨基整理,於1905~1910年以《剩餘價值學說史》書名,用德文出版。

  1954~1961年,蘇共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將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原稿譯成俄文,分3冊出版。1962~1964年又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6卷Ⅰ、Ⅱ、Ⅲ出版。在中國,1920年以後就陸續有人翻譯《資本論》第1卷,但直到1938年才有郭大力、王亞南譯《資本論》1~3卷,由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1949年6月郭大力譯《剩餘價值學說史》(《資本論》第4卷)1~3冊,由長春新中國書局出版。1972~1974年,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將《資本論》1~4卷重新譯出,作為中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4、25、26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要內容 《資本論》1~4卷的核心內容,是提示瞭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本質和來源。

  第1卷《資本的生產過程》。共7篇25章。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考察瞭剩餘價值的生產、來源和本質。

圖1 《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1版扉頁

  第1篇《商品和貨幣》。論述瞭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資本主義經濟是最純粹、最普遍的商品經濟形式,在商品關系中,潛在地包含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各種矛盾的萌芽。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的二因素根源於生產商品的勞動所具有的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二重性。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價值表現為交換價值。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商品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馬克思揭示瞭商品拜物教的性質及其秘密,揭示瞭商品關系中使用價值與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等一系列的矛盾。商品關系的矛盾是資本矛盾的萌芽形式。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在貨幣形式中,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轉化為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

  從第2篇到第6篇,論述瞭剩餘價值是怎樣從資本中產生的。其中第2篇《貨幣轉化為資本》,論述瞭貨幣轉化為資本以及資本和剩餘價值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提出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具有本質的區別。勞動力商品理論揭露瞭資本總公式中存在的價值規律和剩餘價值規律相互矛盾的秘密。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根本條件。第3篇《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揭示瞭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別,說明瞭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剩餘價值和剩餘勞動的直接關系,闡明瞭剩餘價值的內容。第4篇《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指出瞭相對剩餘價值是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產生的剩餘價值。攫取剩餘價值的欲望,驅使資本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通過改革生產的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力;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降低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從而縮短再生產勞動力商品價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第5篇《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闡明絕對剩餘價值生產隻同工作日長度有關,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則要使生產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根本的革命。在絕對剩餘價值生產中,工人對資本還隻是形式上的從屬,而在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中,則形成工人對資本的實際上的從屬。第6篇《工資》,闡述瞭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是工資的本質,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深刻地揭示瞭工資形式中所隱藏的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對立。第7篇《資本的積累過程》,論述瞭資本怎樣從剩餘價值產生和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以及資本原始積累趨勢。

圖2 《資本論》第2卷手稿

  第2卷《資本的流通過程》。共3篇21章。揭示瞭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中,資本的生產過程必須由資本的流通過程來補充。通過資本流通過程的研究,揭示瞭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1篇《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第2篇《資本周轉》。第3篇《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圖3 《資本論》第3卷手稿

  第3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共7篇52章。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總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的一般形式轉化為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具體形式;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平均利潤,並且進一步轉化為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以及地租等。從資本總過程的角度研究瞭剩餘價值在資產階級內部的分配。第1篇《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2篇《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第3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第4篇《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第5篇《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第6篇《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第7篇《各種收入及其源泉》。本篇是《資本論》整個3卷的總結。

  第4卷《剩餘價值理論》。共24章。它系統地研究批判瞭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展史;在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傢的剩餘價值理論的分析過程中,建立和發展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絕對地租理論、生產過剩危機理論等。

  意義和影響 《資本論》通過對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總過程的層層剖析,揭示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社會化和占有私人性的基本矛盾,揭示瞭資本主義剝削實質和經濟危機的根源,揭示瞭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勝利的歷史規律性。它把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結合在一起,集中體現瞭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資本論》的問世,是政治經濟學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飛躍。它批判地繼承瞭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優秀成果,徹底解決瞭導致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瓦解的兩大理論難題:價值規律同資本與勞動相交換的矛盾;價值規律同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矛盾,首次創立瞭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

  《資本論》是處在資本主義統治下的廣大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爭取解放的指路明燈,是已經取得解放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100多年來,《資本論》傳遍瞭全世界,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出版瞭數以百計的版本,對人類歷史發生瞭深刻的影響。

  《資本論》的偉大力量在於它是同各個時代各個國傢的實際相結合的。現代經濟出現瞭一些在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時無法預見的情況和問題,必須以《資本論》的基本原理為指導,研究這些情況和問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