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關於資本品的預期收益的貼現率,這種貼現率使得一項資本品在使用期內各期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恰好等於這項資本品的現期市場價格。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傢J.M.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具體而言,假設一項資本品的現期市場價格為P,其使用的預期年限為n年,在第t年(t=1,2,…,n)該資本品所帶來的預期收益為Rt,資本邊際效率為r,則這一資本品的資本邊際效率r滿足下列公式:

  

  顯然,資本邊際效率r是使得一項資本品的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恰好等於這項資本品的現期價格的貼現率。資本邊際效率r取決於給定的資本品價格P和廠商主觀的預期收益Rt

  利用資本邊際效率這個概念,凱恩斯說明瞭廠商對投資品的需求和利率水平之間的關系。因為將財富投資於資本品的機會成本是將財富用於儲蓄而得到的利息回報,所以,經濟中隻有那些資本邊際效率高於同期利率水平的項目才值得投資;相反,廠商不會投資於那些資本邊際效率低於同期利率水平的項目。這就意味著:利率越高,經濟中可投資的項目就越少,廠商對資本品的需求也就越小;相反,利率越低,經濟中可投資的項目就越多,廠商對資本品的需求也就越大。這樣,通過資本邊際效率與利率的比較,廠商對資本品的需求就成為利率的函數,且與利率水平反方向變動。而且,凱恩斯在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指出,經濟蕭條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導致的投資需求不足。

  凱恩斯從資本邊際效率這一概念出發來解釋投資需求的觀點,受到瞭一些經濟學傢的批評。他們認為,這一概念還不能成為準確地解釋投資需求水平的依據。理由在於,當利率下降時,如果所有企業都增加投資,則會造成對資本品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在資本品供給不變的條件下,這將會提高資本品的價格,從而使得每一項資本品的資產邊際效率r均下降。經濟學傢把由於資本品價格P上升而被降低瞭的r值稱為投資邊際效率(MEI);並指出廠商的投資需求與利率成反方向的變化。在以後的研究中,通常以資本邊際效率(MEC)這一概念來解釋資本量與利率之間的關系,以投資邊際效率這一概念來解釋投資量與利率之間的關系;而前者屬於長期問題,後者屬於短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