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蹄目豬科的一屬。雜食性動物。野豬和傢豬的通稱。傢豬由野豬馴化而來,具有繁殖力強、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食性廣、適應性強等特點。豬肉是人類主要肉食品之一。除鮮肉用外,還適於加工成多種肉製品。豬皮、豬鬃和腸衣可做工業原料,是中國重要的出口物資。豬內臟、腺體可以提制生物藥品。豬是實驗動物,又是人類器官移植的適宜供體。中國是最早將野豬馴化為傢豬的國傢,早在西元前5 000年新石器時代就已飼養傢豬。

  生物學特征 野豬(圖1),又稱山豬。體軀健壯,四肢粗短,頭較長,耳小並直立,吻部突出似圓錐體,其頂端為裸露的軟骨墊(拱鼻)。每腳有4趾,具硬蹄,僅中間2趾著地。尾細短。犬齒發達,雄性上犬齒外露,呈獠牙狀。耳被剛硬而稀疏的針毛,背脊鬃毛較長而硬;整個體色棕褐或黑色,因地區而略有差異。幼野豬身上毛色淡,呈棕褐色,並有數條黃色縱紋。分佈遍及歐亞大陸、非洲北部,並傳入新幾內亞、新西蘭、北美洲、所羅門群島。棲息於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從間。不定居,到處遊蕩。除個別雄性單獨活動外,一般由5~7支或10餘支結成小群。晨昏和夜晚活動頻繁。以各種植物的根莖、枝葉和野果等為食,也吃昆蟲,鳥卵和動物屍體,還盜食農作物。冬季發情,妊娠期4個月,立春產仔,每胎5~8頭。性成熟早,1齡即可發情,壽命約10年。野豬是狩獵動物。因拱食莊稼、樹苗,對農林有害。

圖1 野豬

  馴化後的傢豬皮毛有黑、白、棕、黑白花等顏色。大型豬成年體重約400千克,微型豬40千克左右。豬鼻吻靈活,有用鼻端拱土覓食的本能。成年豬44顆牙齒,聽覺和嗅覺敏銳,而視覺和觸覺遲鈍。雜食性,但對粗纖維的消化能力不及草食動物。皮下脂肪層較厚,汗腺不發達,高溫環境下散熱困難。4~6月齡性成熟,妊娠期114日,常年發情,年產2胎以上,每胎產仔數多。生長迅速,屠宰率最高可達75%以上。繁殖利用年限4~6年,壽命約20年。

  傢豬類型和品種 通常根據體型結構和經濟用途分為三型:①脂肪型豬。體軀短寬、頭頸粗重、腹部松弛、背部膘厚和胴體脂肪率高,現已少見。②醃肉型豬。體軀較長,頭、頸、肩部較輕,腹部緊湊,背腰和腿臀部發達,背膘薄和胴體瘦肉率高,適於醃制和加工肉制品。③鮮肉型豬,又稱肉用型豬。體型介於以上兩類型之間,胴體瘦肉率高,適於鮮肉用和冷卻肉用。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世界市場對豬瘦肉需要量日益增長,脂肪型豬日益減少,醃肉型和鮮肉型豬占主要份額。

  全世界約有豬品種300多個,中國約占1/3。中國地方豬種素以早熟易肥、產仔多、抗逆性強和肉質優良著稱。根據來源、分佈、外形和生產性能劃分為六個類型:①華北型豬。分佈於秦嶺和淮河以北。主要有東北地區的民豬和淮河流域的淮豬。民豬的性成熟早,繁殖力強,是中國地方豬種中產瘦肉量最高的。用民豬與蘭德瑞斯豬雜交育成瞭中國第一個現代肉用型品種——三江白豬。②華南型豬。分佈於中國南部。以滇南小耳豬、兩廣小花豬(圖2)為典型代表。繁殖力低,產脂肪能力強。③華中型豬。主要分佈於長江南岸到大巴山和武陵山以東地區。體型與性能介於華北和華南型之間。肉質細嫩,著名的有金華豬(浙江)、寧鄉豬(湖南)和大花白豬(廣東)。④江海型豬。主要分佈於漢水和長江中下遊沿岸以及東南沿海地區。其中,以分佈於太湖流域的太湖豬(包括梅山豬、二花臉豬等)為最著名。梅山豬每窩產仔13~15頭,為世界公認的產仔數最多的品種。法國於1979年引入梅山豬,研究證明,利用梅山豬可以提高歐洲豬繁殖力。⑤西南型豬。分佈於四川盆地和雲南、貴州的大部分以及湖南、湖北的西部。產仔數較少,著名的有榮昌豬、內江豬和烏金豬。⑥高原型豬。分佈於青藏高原。毛色多為全黑,形似野豬。生長慢,產仔少,適應高寒氣候,藏豬是典型代表。

圖2 兩廣小花豬

  引進的外國豬品種主要有原產於英國的約克夏豬(大白豬)、丹麥的蘭德瑞斯豬(長白豬)、美國的杜洛克豬和漢普夏豬,這些豬的共同特點是生長快和胴體瘦肉率高。20世紀90年代又引進瞭比利時的皮特蘭豬,該品種是以產肉率高和應激敏感性強聞名於世。

  利用引進的外國品種豬與中國的地方豬雜交培育瞭一大批新品種豬。新品種豬的共同特性是,生長速度和胴體瘦肉率居於外國引進豬和地方豬之間的平均水平,但肉質優良。其中,著名的有哈爾濱白豬、新淮豬、上海白豬、北京黑豬、伊犁白豬、新金豬、贛州白豬、三江白豬和湖北白豬。1980年以來,以提高瘦肉率為目標,先後培育出一些專門化父系和母系。這些新的品種和品系在滿足市場對豬瘦肉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繁殖和飼養管理 包括以下環節:①配種。母豬的性成熟期和初配年齡因品種而異:中國地方豬為4月齡和5月齡,引進的品種為6月齡和8月齡。母豬全年發情,發情周期為21日,發情持續期3~5日。開始發情後20~30小時適宜交配。配種期對公母豬的飼養原則是質量重於數量,給予全價飼養,以保證公豬精液品質和母豬正常發情與排卵。②妊娠。豬的妊娠期約114日。胎兒發育前慢後快,妊娠最後4周內要供給母豬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營養。妊娠全期不必過度飼養,母豬過肥不利於胎兒發育和母豬分娩。③哺乳。母豬分娩後分泌的初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抗體,尤其是免疫球蛋白質,是新生仔豬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不可缺的。哺乳期3~5周,要供給母豬充足的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營養,保證母豬供給仔豬生長所需的乳汁。④哺乳仔豬的飼養。1周齡內保持溫度不低於30℃,2~4周齡不低於25℃。初生仔豬消化、吸收功能弱,缺乏先天免疫力。體內鐵儲備少,母乳不能滿足需要,補充鐵元素是防止仔豬貧血、下痢、生長停滯而夭亡的重要技術措施。仔豬缺硒易患白肌病,一般生後3日通過肌肉註射亞硒酸鈉溶液補充。哺乳期內仔豬生長迅速,應盡早訓練采食補料,最好喂給專門配制的仔豬食料。根據獸醫衛生防疫的計劃,及時註射疫苗以防止傳染病的發生。⑤肥育。是豬的生產過程最後的一個環節。按照市場對胴體品質的要求和豬的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屠宰日齡和體重。一般在幼豬5~6月齡、體重90~120千克時出欄經濟上最有利。體重過大,豬的增重成分中脂肪為主,需要消耗更多的飼料。

  主要疾病有:豬瘟、豬痢疾、豬流行性腹瀉、豬水泡病、豬丹毒、豬小DNA病毒病、豬霍亂、豬鏈球菌病、豬肉絳蟲病等。

  現代集約化養豬的特征是,按照生產流程將豬群分為配種–妊娠–分娩哺乳–仔豬保育–幼豬肥育生產群,將各生產群組織起具有工業生產方式特征的“全進全出”式生產流程。按照一定的繁殖節律組建起一定數量的哺乳母豬群。為此,應有足夠欄位數的專門豬舍,進行全價飼養,並有完整的繁育體系,嚴格的獸醫防疫制度和高素質的技術和管理隊伍。由於豬群規模較大,必須有完善的排污和糞尿處理設施,在保護和改善區域環境的基礎上組織生產。

  中國養豬業 距今7 000多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瞭大量傢豬骨骼和陶豬。中國農民素有養豬積肥、糧豬結合、實行草田輪作、創造良性生態循環的習慣和經驗。經過長期的選擇,培育出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方豬種,大大豐富瞭世界豬種基因庫。聞名世界的中國太湖豬,以其產仔多,母性強的優良特性,對於世界豬種的改良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是當今世界養豬數量最多的國傢。2004年,生豬存欄數4.82億頭,豬肉產量4 701.6萬噸,分別占世界總量的一半左右。豬肉是中國人最主要的肉食品種之一。人均豬肉消費量,已從1952年的5.95千克,提高到2004年的36.2千克。中國養豬業正經歷著從千傢萬戶分散粗放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方向轉變的過程,已有年出欄萬頭以上豬場800多處,並已從註重數量增長轉向依靠科學技術提高母豬年生產力和肉豬出欄率,堅持可持續發展養豬產業的方針,即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生產者的經濟利益,提供安全、衛生和優質豬肉及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