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戶籍各類人戶的統稱。元朝廷將全國居民按指定承當的差役種類,以及職業、民族、身份、歸屬等區別,分為軍戶、站戶、匠戶、鹽戶、打捕戶、醫戶、僧戶、道戶、儒戶、答失蠻戶、蒙古戶、回回戶、畏兀兒戶、驅戶、放良戶、投下戶、財賦戶等,其賦稅負擔各不相同;不屬特定差役、職業等戶類者,統稱民戶(包括農、商等),占戶口大多數,承擔稅糧、科差、和雇和買、雜泛差;又分全科戶、減半科戶、協濟戶等。元太宗窩闊臺乙未年(1235)完成的籍戶就初步分類登記,其後憲宗蒙哥壬子年(11252)、世祖至元七年(1270)的籍戶和至元二十六年的江南籍戶(二十七年完成),戶類續增。各類戶計又有再分、交叉者,如蒙古軍戶、蒙古站戶、正軍戶、貼軍戶等,名目達百類左右。詔令規定,諸色戶計,已有定籍,不許投至其他名色,違者治罪。

  明代戶籍襲用元朝按指定役種分類的制度,除一般民戶外,有軍戶、站戶、灶戶等諸色役戶50多種。

  

推薦書目

 陳高華, 史衛民. 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 北京: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