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初期創建的新型的中國工人階級革命政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它領導中國人民打敗瞭日本侵略者,推翻瞭國民黨政府,結束瞭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瞭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成為執政黨。

  創建和發展 1919年五四運動後,馬列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階級也開始走走上政治舞臺。從1920年8月起,陳獨秀李大釗李達毛澤東周恩來等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等地和在法國、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及僑民中,先後成立瞭共產主義小組,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進行有關建黨問題的討論,使馬列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進一步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瞭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1921年7月,各地小組選派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等13名代表於23~31日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大會制定和通過瞭中國共產黨的綱領、關於中國共產黨任務的決議,並選舉產生瞭黨的中央局,陳獨秀被選為書記。大會確定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它的最終奮鬥目標是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開始發動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成為中國人民革命的領導力量。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苦的探索,開創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獨特革命道路,終於推翻瞭國民黨反動政權,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瞭中華人民共和國。

圖1 中共一大會址內景

圖2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報告(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迅速恢復瞭國民經濟,到1956年基本完成瞭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有步驟地實現瞭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隨後領導全國人民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瞭很大成就,積累瞭豐富經驗。但由於指導思想上發生失誤,也犯瞭反右派擴大化、“大躍進”、“反右傾機會主義”等“左”的錯誤。特別是毛澤東提出瞭“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錯誤地發動瞭“文化大革命”,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使黨、國傢和人民遭到瞭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從根本上沖破瞭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瞭指導思想,重新確立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中共中央開始全面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各項政策,進行黨和國傢領導體制的改革;果斷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在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使國民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軌道。隨後,中國共產黨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經過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率領全國人民開辟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創立瞭鄧小平理論,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瞭輝煌的成就。中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正在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而奮鬥。截至2007年6月,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已經達到7 336.3萬人,黨的基層組織達到352萬個,其中基層黨委17萬個。2007年10月22日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再次選舉胡錦濤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性質和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中國現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共產黨正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而奮鬥。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表明黨的基本性質和奮鬥目標,並陸續發表各個時期的政治主張,用以號召群眾,集合隊伍,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奮鬥。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社會的運用和發展,是對中國歷史上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的批判性繼承,是被實踐證明瞭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共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瞭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圖3 中共十六大開幕式(2002–11–08)

  組織制度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制度是以黨規黨法的形式固定下來的組織原則、組織機構和組織紀律,是中共發揮戰鬥力和實現任務的組織保證。組織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原則為核心內容,按照中國共產黨綱領和章程而制定的一系列要求基層組織和黨員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組織規程。中共的組織制度包括領導機構的選舉制度和任期制度,中央領導機構間報告工作制度,黨委的集體領導和表決制度,組織生活制度,批評與自我批評制度,幹部管理制度,黨員管理制度及繳納黨費制度,黨內狀況調查統計制度,工作檢查制度,紀律檢查制度,向上級請示報告制度,向黨員及代表報告工作制度,表決制度等。

  領導機構的選舉制度和任期制度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在條件許可時,各級領導機構都要實行選舉制。隻有在秘密工作和戰爭條件下,或其他特殊條件下,領導機構才采取委任制,由上級組織指定人選組成。各級組織在一般條件下都要按黨章規定的期限,舉行黨員代表大會或黨員大會,選舉領導機構。各級代表大會的代表和委員會的產生,要體現選舉人的意志。選舉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候選人名單要由黨組織和選舉人充分醞釀討論,采用候選人數多於應選人數的辦法進行差額選舉。選舉人有瞭解候選人情況、要求改變候選人、不選任何一個候選人和另選他人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選舉人選舉或不選舉某個人。領導機構實行任期制。每屆領導機構有一定的任期,任期屆滿,要重新召開黨員代表大會或黨員大會改選。《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瞭各級黨的委員會任期。

  各級委員會的集體領導和表決制度 各級委員會凡屬決策重大問題,都要由委員會民主討論,作出決定。黨組織討論決定問題,必須執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重要問題,要進行表決。對於少數人的不同意見,應當認真考慮。如對重要問題發生爭論,雙方人數接近,除瞭在緊急情況下必須按多數意見執行外,應當暫緩作出決定,進一步調查研究,交換意見,下次再表決;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將爭論情況向上級組織報告,請求裁決。

  報告工作制度 報告工作制度體現中共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中共十三大報告指出,要從中央做起,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會定期報告工作的制度,使中央委員會更好地發揮集體決策作用,同時地方各級黨組織也相應建立和完善有關議事規則。各級委員會向同級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下級組織要向上級組織請示和報告工作。

  組織生活制度 中共黨章規定,每個黨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編入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組織生活,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領導幹部還必須參加黨委、黨組的民主生活會。不允許有任何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不接受黨內外群眾監督的特殊黨員。

  工作檢查制度和紀律檢查制度 工作檢查制度是中共工作中的自動調節系統,它可以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按照預想和規定的軌道運行,並獲得較好的效果。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這一制度,曾經采用過巡視員、調查組等做法。中央、地方和基層組織,都必須重視黨的建設,經常討論和檢查宣傳、教育、組織、紀律檢查、群眾等工作。紀律檢查制度也是中國共產黨歷來所重視的制度,是其工作的優良傳統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宣佈成立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規定各級紀委接受上級紀委和同級黨委的雙重領導,把紀律檢查工作提到重要的地位和工作日程上來。中共十二大通過的黨章對紀律檢查問題作出規定,明確紀律檢查工作的重要性,加強紀律檢查機關的權限,使之制度化、法規化。

  幹部管理制度 幹部管理制度指中共在選拔幹部、培養幹部、使用幹部等方面的一系列規定,如幹部選舉制度、聘用制度、獎勵制度、考核制度、培訓制度、交流制度以及任免制度等。

  1941年中共中央在《關於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四周年紀念的指示》文件中,以中央的名義規定把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