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

  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指導下,屢戰失利,形勢嚴重。8月7日,為瞭給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探索戰略轉移的道路,紅軍第6軍團奉奉命突圍西征,10月下旬到達黔東印江縣木黃與紅3軍(後恢復紅軍第2軍團番號)會師。兩軍發起攻勢作戰,創建瞭湘鄂川黔蘇區

圖1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出發時經過的瑞金武陽橋

  10月初,在國民黨“圍剿”軍逼近中央蘇區中心區域、紅軍在蘇區內打破“圍剿”已無可能的情況下,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10日晚,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隊共8.6萬餘人,從瑞金、古城等地出發,開始長征。紅軍第24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領導下,留在當地堅持鬥爭。

圖2 紅軍長征翻越大雪山(油畫)

  10月21~25日,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渡過信豐河。由於中央紅軍攜帶大量笨重的物資器材沿山路西進,行動緩慢,直到11月15日,才先後通過國民黨軍第二道、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博古等領導人一味退卻避戰,使紅軍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紅軍在湘江兩岸同優勢敵人浴血奮戰,12月1日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進至廣西西延地區。至此,中央紅軍銳減為3萬餘人。

   湘江戰役 後,蔣介石重新調整部署,企圖圍殲紅軍於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時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舉行會議,接受毛澤東的主張,從而使紅軍避免瞭覆滅的危險。20日,中央紅軍分兩路西進,於1935年1月7日占領遵義城。

  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擴大會議。這次會議,著重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瞭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3月,組成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3人軍事指揮小組,指揮紅軍的行動。

  1月29日至3月21日,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人的指揮下,四渡赤水河,機動作戰。其間,在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3月27日,中央紅軍以第9軍團在馬鬃嶺地區鉗制國民黨軍,主力向南急進,於31日渡過烏江。而後繞過貴陽,進軍雲南,於5月9日從皎平渡渡過金沙江。單獨活動的紅9軍團,於5~6日從東川(今會澤)以西渡過金沙江,與主力會合。至此,中央紅軍擺脫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瞭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同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紅軍第四方面軍取得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張國燾擅自決定放棄川陜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紅四方面軍和地方武裝及蘇區機關人員等約10萬人開始長征,於中旬占領瞭以茂縣、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為執行在川西北創建蘇區的計劃,於5月15日由會理地區繼續北進。蔣介石以薛嶽、劉湘等部南攻北堵,企圖利用彝漢民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險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20日,中央紅軍順利地通過彝民區,24日晚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25日,紅軍第1團第2連的17名勇士乘船強渡大渡河成功。為迅速渡過大渡河,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 中革軍委 )決定,以紅軍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而後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左右兩路夾河而進,搶占安順場附近的瀘定橋。沿右岸前進的先頭部隊紅4團經激戰於29日奪占瀘定橋,並攻占瀘定城。至6月2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大渡河,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的企圖徹底破產。

  中央紅軍渡過大渡河後,繼續北進,占領天全,並乘勝突破川軍蘆山、寶興防線,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翻越瞭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夾金山,向懋功(今小金)方向前進。這時,紅四方面軍正由岷江地區分路西進,先頭部隊攻占懋功,一部進到達維。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北進達維途中同紅四方面軍一部會師。18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到達懋功地區。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總兵力達十餘萬人。

  早在1934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指示,紅軍第25軍2 900餘人離開鄂豫皖邊地區開始長征。12月,紅25軍轉戰到陜西省雒南(今洛南)庾傢河地區開展遊擊戰爭。至1935年5月,紅25軍粉碎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開辟瞭鄂豫陜邊蘇區,7月粉碎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為配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紅25軍繼續長征,於9月16日在陜甘蘇區的永坪鎮同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為統一戰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決定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創建川陜甘蘇區。據此,中革軍委制定瞭奪取松潘的戰役計劃。7月18日,中共中央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21日,中革軍委決定以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部為紅軍的前敵總指揮部,徐向前兼任總指揮,陳昌浩兼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另將中央紅軍的第1、第3、第5、第9軍團依次改為第1、第3、第5、第32軍。由於張國燾的阻撓,松潘戰役計劃未能實施。8月上旬,中共中央決定恢復紅軍第一方面軍番號,周恩來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貫徹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中革軍委決定進取甘肅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8月15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率領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軍組成的左路軍,從卓克基地區出發,向阿壩地區開進;21日,前敵總指揮部率領由第1、第3、第4、第30軍組成的右路軍,從毛兒蓋地區出發,向班佑、巴西開進。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紅軍指戰員歷經艱辛,通過茫茫草地,左路軍主力於8月20日到達阿壩地區,右路軍於27日到達班佑、巴西地區。29~31日,右路軍第30軍和第4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49師約5 000人,打開瞭紅軍向甘南前進的門戶。

圖3 四川松潘的紅軍長征紀念碑

圖4 紅軍長征經過的草地

  紅軍右路軍到達班佑、巴西地區後,中共中央致電張國燾,建議左路軍迅速向右路軍靠攏。但張國燾制造借口,不執行中共中央的指示,並命令已進到墨窪附近的部隊返回阿壩。接著,張國燾提出紅軍主力南下川康邊的天全、蘆山、道孚、丹巴等地的計劃,並於9月9日電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提出“徹底開展黨內鬥爭”,企圖危害中共中央。葉劍英識破張國燾的陰謀,機智地報告瞭毛澤東。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於9月10日率領紅一方面軍第1、第3軍和軍委縱隊繼續北上。12日,決定將這些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17日,奪取川甘邊界的要隘臘子口,18日占領哈達鋪,勝利進入甘南。接著,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陜甘蘇區的吳起鎮(今吳起縣城),結束瞭歷時1年、縱橫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裡的長征。11月初,陜甘支隊同紅15軍團會師。會師後,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轄第1軍團(陜甘支隊編成)、第15軍團。11月21~24日,紅一方面軍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瞭國民黨軍對陜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張國燾拒絕執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針,於1935年9月命令右路軍南下,企圖在川康邊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蘇區。10月5日,張國燾另立“中央”,公開分裂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接著,南下紅軍發起兩次進攻戰役,11月13~19日,在名山東北百丈地區受挫,於1936年4月西撤進入道孚、爐霍、甘孜地區。至此,紅軍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減為4萬餘人,南下行動失敗。張國燾被迫於6月取消另立的“中央”,接受北上戰略方針。

  1935年9月,國民黨軍集中130多個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圍剿”。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經4個月轉戰,於1936年3月30日進到貴州西南的盤縣、亦資孔地區。這時,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電令紅2、紅6軍團北渡金沙江,同紅四方面軍會師。紅2、紅6軍團遂於31日分兩路向西急進。4月25~28日,分別從雲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過金沙江向北前進,連續翻越瞭幾座大雪山,於7月2日到達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5日,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奉中革軍委電令,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

  7月初,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進,廣大指戰員克服重重困難,通過茫茫數百裡的草地,擊潰國民黨軍的攔截,於9月初勝利進入甘南,控制瞭漳縣、洮州、渭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8座縣城及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10月9日和22日,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的將臺堡(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部勝利結束。

圖5 甘肅會寧縣城的紅軍會師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中,紅軍轉戰14個省,沖破瞭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經受瞭艱難險阻的考驗,終於勝利地完成瞭戰略轉移。紅軍長征的勝利,為開展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的新局面創造瞭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