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義。意為因緣而生。緣是關係或條件的意思。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現象,無不處在一定的相對待關係中,無不受著其他事物現象的直接或間接條件的限定制約。沒有無因而出現的事物現象。《雜阿含經》將此無所不在無所不攝的因果必然性表述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緣起理論是佛教理論的基礎和核心。佛陀在成道後初轉法輪時,宣說的內容之一便是緣起論。緣起論是正觀世間諸法的準繩,是佛教世界觀及宗教實踐的基礎理論。成佛,往往取決於對緣起能否正確認識。在佛教思想發展史上,緣起論的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至少它包含以下3個發展階段或認識水平。

  ①業感緣起。原始佛教用以說明人生痛苦現狀及社會不平等的十二因緣。它描述瞭從無明到老死的生命過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12個環節,包含瞭眾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中因煩惱惑業而流轉於生死的全部過程。業感緣起鮮明地體現出宗教解脫論特征,描繪瞭人生的困境,尋出根源並指出打破痛苦桎梏的方法,是倫理、人生價值的評定和救世論。

   ②受用緣起。大乘佛教中觀宗發展起來的緣起論。它以業感緣起為基礎,更側重於從認識論角度考察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尋出人生過程中種種妄念執著的來由。“受用”即是認識的攝取活動。從能知所知的對待關系上追尋出緣起和緣起性空。

  ③分別自性緣起。大乘佛教在受用緣起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受污染業用(習氣)影響的識何以會轉變發展出森羅萬象的世界,並呈現於我們的感觀。以阿賴耶識為根本,可以稱“阿賴耶識緣起”;從識在無始時便為界藏言,可以稱“真如緣起”、“如來藏緣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