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面上圓周與直徑的長度之比。古希臘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中已提到圓周率是常數。在中國古代的《周髀算經》中已有“徑一週三”的記載,也認識到圓周率是常數瞭。自1737年L.歐拉用π表示圓周率之後,π就成為一個通用的符號。古希臘阿基米德約在西元前240年從計算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周長來確定圓周率的上、下界。魏末晉初的劉徽在註《九章算術》時提出與阿基米德古典方法類似的割圓術,獲得同樣的結果,取π=3.14。後來皮延宗在445年前後取 。南北朝時的 祖沖之提出圓周率精確到8位數字的上下界:3.141 592 6<π<3.141 592 7,還提出“ 約率”( )和“ 密率”( )。直到1427年阿拉伯的 卡西才取得超過祖沖之的成果(前後差800多年),計算正3×2 28邊形周長得到精確到17位數字的π近似值3.141 592 653 589 873 2;在西方第一個得到祖沖之密率355/113的是德國人 V.奧托(1573)。

  J.H.朗伯在1767年證明圓周率π是無理數,因而不會是有限小數或無限循環小數。F.von林德曼在1882年證明π是超越數,即不是任何一元有理系數多項式的根。

  歐拉在1748年出版的《無窮小分析引論》中引入角的弧度制,把圓半徑作為單位,圓心角用它所對的弧長來表示。這時,180°角的弧度是π。

  π與許多無窮乘積和無窮級數有聯系,比如,F.韋達在1593年得到:

英國的 J.沃利斯在1655年給出: 1658年由 W.佈龍克把它變成連分數: J.H.朗伯就是利用這表達式證明π是無理數的。蘇格蘭 J.格雷果裡在1671年得到無窮級數: (-1≤ x≤1) G.W.萊佈尼茨在1673年由此得到: J.梅欽利用格雷果裡級數的公式: 計算π的值到100位小數(1706)。 W.香克斯在1873年利用 梅欽公式計算π值到707位小數,以後長期保持這個紀錄,但在1946年 D.F.弗格森發現香克斯的第528位錯瞭。後來,他和美國 J.W.小雷恩在1948年聯合發表808位準確的π值。

  電子計算機發明之後,π值的計算得到飛速發展。在1949年算到2 037位,1959年算到16 167位,1967年算到50萬位,1974年算到100萬位,1981年算到200萬位,1983算到223(800多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