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肢抽搐伴有暫時性意識不清為主要特徵的兒科常見病證。多見於1~5歲嬰幼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可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類,急驚風屬實證熱證,慢驚風多為虛證。兒科四大要證(痧、痘、驚、疳)之一。相當於西醫的“小兒驚厥”。急驚風治療以清熱、豁痰、鎮驚、熄風為主;慢驚風以溫補脾腎為主。驚風作為一個癥狀可發生於多種疾病過程中,病情比較複雜,如外感高熱、暑溫、疫毒痢、肺炎等皆可發生驚風。

  驚風之名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並將驚風風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小兒藥證直訣》從“心主驚,肝主風”立論,對驚風的辨證有進一步發揮。《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記載瞭慢脾風,即慢驚風中病情較重的一種。明代《幼科發揮》認識到急驚風可產生變證,如癲癇、癱瘓、失語等。

  驚風的證候可概括為四證八候。四證指痰、熱、風、驚。八候指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搐,即手臂伸縮;搦,即十指開合不已;掣,即肩頭相撲;顫,即手足動搖震顫;反即身向後仰;引,即手若開弓;竄,即兩目發直;視,即眼露白睛而不靈活。驚風發作之時,不一定八候都出現。急驚風病勢急暴,八候表現得急速強勁,辨證屬熱證、實證、陽證;慢驚風病勢緩慢,八候表現得遲緩無力,辨證多屬寒證、虛證、陰證等。

  驚風的辨證與治療主要應區分急、慢驚風,分別處理。急驚風按痰、熱、風、驚辨證,四者在病理上常互相影響或互為因果,治療上則須分清主次;慢驚風因多虛寒證,但亦有虛熱和虛中挾實者,故須詳審,庶免致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