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在經絡循行路線和腧穴部位上進行按壓、觸摸或戳捏等動作,以探尋異常徵象的按診方法。屬經絡診法(見診法)範疇。

  經絡內屬臟腑,外連肢體,是溝通人體內外的網路系統。腧穴是經絡氣血聚集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經絡和腧穴有反映臟腑氣血功能狀態的作用。通過經絡腧穴按診,可瞭解臟腑氣血盛衰和疾病性質,從而診察內在病變。

  在疾病過程中經絡腧穴出現的病變徵象有:壓痛(包括酸、脹)、麻木、結節、條索狀物、隆隆起、凹陷等情況。壓痛、麻木,是病人在按壓、觸摸後的自我感覺,多在腧穴局部發生,也可循經絡走向放散。結節和條索狀物,須通過醫生的手感識別,又稱為陽性反應物。根據病變情況,結節和條索狀物有大小多少的不同,且質地亦有軟、硬之別。經手循經觸摸,高於正常皮膚的為隆起,多屬實證、熱證;低於正常皮膚的為凹陷。有時局部皮膚肌肉雖無凹陷,但呈松弛狀態,其意義與凹陷相同,多屬虛證、寒證。

  臨床上,以壓痛為常見。壓痛有輕重程度的不同,主要出現在實熱證時,其顯著程度能反映病情的輕重。酸、脹、麻木,主要出現在虛證時,如脾虛可在脾俞穴出現酸、脹、麻木。結節和條索狀物的出現,常見於臟腑氣血嚴重失調時,由氣滯血瘀所致。

  對不同的疾病或不同的腧穴進行按診,所得的征象可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各種不同的病理征象,可單獨出現,也可相兼出現,如松弛、凹陷和酸脹並見,結節(或條索狀物)和壓痛並見等。脾胃中氣下陷之證,常在足三裡穴出現條索狀物,而胃俞出現凹陷、松弛和酸脹麻木;胃癌則在胃俞呈現結節樣反應物。從而表明病位相同,在不同經絡腧穴上,可出現不同征象。

  病理征象常與病情較重和疾病發展趨向有關。病情輕,壓痛輕,陽性反應物少,質軟;病情重,壓痛重,陽性反應物多,質硬。病情好轉則各種征象逐步消失,病輕、實證消失迅速,病重、虛證消失緩慢。而病情惡化則各種征象明顯加劇或增多。

  臨床方法基本同按診(見切診)。在經絡腧穴按診時,尤其要著重對背俞穴、募穴、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的按診,並循經脈走向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