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身性疾病過程中,顯現於皮膚表面的片狀斑塊或點狀丘疹。主要見於外感溫熱病,因邪熱鬱於肺胃不能外泄而內逼營分所致,以實熱證為多;斑疹也常見於內傷雜病,多屬血熱或血虛證。斑疹的形色,以分佈均勻而稀疏、色紅潤為順證,病輕;若佈點稠密或根部緊束有腳、色深則為逆證,病重。

   從肌肉而出,片狀平攤於肌膚表面,摸不應手,有陽斑和陰斑兩種:①陽斑,又稱發斑。斑點大且成片,色紅或紫,平鋪於皮下,,常見於溫熱病。一般表現為紅色片狀斑塊,嚴重時可呈紫黑色。常伴有發熱、煩躁、口渴、脈數、舌紅絳等,嚴重時可見神昏譫語。若初見於胸腹,然後延及四肢,同時熱退、神清,為病邪透泄,疾病有好轉的趨向;若先從四肢開始,然後發展到胸腹,同時高熱不退、神昏譫語,是正不勝邪,邪氣內陷,病情有惡化的趨向。②陰斑。斑點大小不一,色淡紅或暗紫,隱而不顯,發無定處,出沒無常,但不發生於頭面和背部,神志多清醒,常伴有四肢冷、泄瀉、脈細沉、舌質淡胖等諸虛癥狀。多因內傷氣血虧虛不能托邪外出所致。

   從皮膚血絡發出,形似粟粒,紅色而高起,摸之礙手。一般分為三種:①麻疹。為兒童常見的溫熱病,有傳染性。發病前常有咳嗽、噴嚏、鼻涕、眼淚、耳冷、耳後出現紅絲等先兆癥狀。發熱三、四日後,皮膚出現桃紅色,形如麻粒狀,尖而疏稀逐漸稠密,從頭面擴展到胸腹、四肢。若發熱漸退,身有微汗,疹出透徹,色澤紅潤,並依照疹出先後逐漸隱退,說明病邪透泄,病勢較輕;若高熱不退,無汗,疹點不能透發,疹色淡紅而暗或赤紫暗滯,為病邪內陷正氣虛衰;若疹點忽然隱沒,神志昏糊,氣喘,則是溫毒內陷征象,病情較為嚴重。②風疹。為臨床常見的皮膚疾患,疹形細小稀疏,稍隆起,色淡紅,瘙癢不已,時發時止,無熱或微熱,由風熱外邪所致。③隱疹。皮膚瘙癢,搔之則隆起連片大丘疹,或如雲片,高起於皮膚,色淡紅帶白,不時發作,時現時隱。為氣血虧虛,外風侵襲於肌膚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