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虧虛不足,臨床以口乾咽燥,皮膚枯燥等一系列燥象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肺痿、便秘、噎膈、消渴、秋燥,以及西醫的急性胃腸炎、乾燥綜合征、糖尿病等疾病。

  機體內到臟腑,外至肌膚,均有賴於津液的濡養。如感受燥熱之邪;或情志過極,動氣化火;或脾胃功能虛弱,津液來源不足,或過食辛辣食物,耗損津液;或高熱、多汗、吐瀉、多尿、失血等原因,均可引起津液生成不足或喪失太過,形成津液虧損證。

  津液虧損證證的臨床表現,以口幹咽燥,鼻燥唇裂,幹咳音嘶,皮膚枯燥,目澀少淚,小便短少,腸枯便秘,舌紅少津,脈細澀等一系列燥象為主。津液虧損,上不能滋潤口咽鼻眼,故口燥咽幹,鼻燥唇裂,目澀少淚,舌幹少津;外不能濡養肌膚而幹燥枯槁;水津不足則小便少,不能濡潤大腸,則大便幹;津液虧虛則陰虛內熱,故脈細數。

  津液虧損初起常見肺胃陰津的幹咳,口渴,咽鼻幹燥,尿少,便秘等現象。若津虧進一步發展,則可傷及肝腎陰液,表現為脅肋隱痛,腰膝酸軟,耳鳴,遺精,頭暈目眩等癥(見肝腎陰虛)。津液虧損,尤其在過吐、過瀉、過汗等津液大傷的情況下,常出現津氣兩傷之證,有目眶凹陷,皮膚幹癟,呼吸短促,心煩神疲,尿少或閉,舌質幹紅,脈細數無力等表現。若有五心煩熱,肌肉消瘦,皮膚幹燥,甚則瘙癢、皮屑脫落等癥,多因津液虧乏枯竭,進而血燥生熱、生風所致。

  津液虧損證的治療一般以滋養津液為主,臨證可據其成因及病位,分別選用五汁飲、桑杏湯、清燥救肺湯、益胃湯、增液湯等。若為津氣兩傷重癥可用參附湯、生脈飲等益氣養陰、補虛救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