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經絡系統中的十二條經脈的合稱。又稱“十二經”或“十二正經”。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聯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因此,瞭解十二經脈的迴圈、功能和發病情況,對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義。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十一脈”,其中甲種本,即《足臂十一脈灸經》所載“臂少陰溫(脈)”之循行近於今之手少陰心經,而乙種本,即《陰陽十一脈灸經》所載“臂少陰眽(脈)”則近於今之手厥陰心包絡經。《靈樞·經脈》才明確載全瞭十二經脈,沿用至今。

  十二經脈中的每條經脈均有獨立的循行線路,對稱地分佈於身體的左右兩側。其總的流註規律是:“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靈樞·逆順肥瘦》)。從而形成循環往復的過程。《靈樞·海論》稱:“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這裡所說的“內屬於腑臟”,是十二經脈在體腔內的流註過程,也就是十二經脈與臟腑間不是單純相聯的關系,而是定向相屬且不可分割的整體關系。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從而使臟腑間形成表裡相合的關系。手太陰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經屬大腸絡肺;手少陰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經屬小腸絡心;手厥陰經屬心包而絡三焦,手少陽經屬三焦絡心包;足陽明經屬胃絡脾,足太陰經屬脾絡胃;足太陽經屬膀胱絡腎,足少陰經屬腎絡膀胱;足少陽經屬膽絡肝,足厥陰經屬肝絡膽。“外絡於肢節”的“肢”為肢體,“節”為穴位,這是說十二經脈在體腔之外的分佈。這種分佈必須依正立垂手拇指向前的姿勢為標準。手三陰經循行於上肢內側(屈側),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手三陽經循行於上肢外側(伸側)、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足三陽經從頭面、軀幹到下肢皆是陽明在前面,少陽在側面,太陽在後面;足三陰經循行於下肢內側面,踝關節上八寸以下是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踝關節八寸以上厥陰與太陰交叉。《靈樞·經水》稱:“內外相貫,如環無端。”這是說十二經脈是互相銜接如環的,表明氣血流註於十二經時是循環往復,逐經而流的。其始自手太陰肺經,繼而手陽明大腸經,繼而足陽明胃經,繼而足太陰脾經,繼而手少陰心經,繼而手太陽小腸經,繼而足太陽膀胱經,繼而足少陰腎經,繼而手厥陰心包絡經,繼而手少陽三焦經,繼而足少陽膽經,繼而足厥陰肝經,然後再由足厥陰肝經返回到手太陰肺經,從而完成一個循環。其中陰經交陽經,或陽經交陰經皆為表裡相合經脈相交,交於四肢末端;陽經交陽經為手足同名經相交,交於頭面部;陰經交陰經為足經交手經,交於胸中(見圖)。

十二經氣血流註環周圖

  十二經脈中各經氣血多少均有其常數。《素問·血氣形志篇》稱:“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十二經脈的氣血流註隨著氣象條件的變化及時間的推移,有著周期性的盛衰變化規律,表現在各經穴位上則有著周期性的開闔規律。這就是子午流註按時取穴針的理論根據。

  十二經脈的功能與作用除瞭溝通內外,貫穿上下,聯系左右前後,使人體各部協調而成整體之外,並能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榮潤周身,適應四時,抗病禦邪,反映病證。

  十二經脈的病候是分經辨證的依據。由於十二經脈與內在臟腑是統一的整體,並且定向相關,故此各經脈之病候是十分復雜的,既有外絡於肢節之病候,又有內屬於腑臟之病候。各經經氣變動失常所患之病候,稱作“是動則病”,各級脈及其腧穴所主治之病候,稱作“是主所生病”,載於《靈樞·經脈》,為各經病候之提綱。除此之外還有各經脈經氣厥、絕及氣終之病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