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腳為主支配球的一項球類運動。現代足球運動是世界上開展得最廣泛、影響最大的運動項目,有人稱它為“世界第一運動”。足球運動的對抗性很強,運動員在比賽中採用合乎規則的各種動作,包括奔跑、急停、轉身、倒地、跳躍、衝撞等,同對手進行激烈的爭奪。一場足球比賽用時之長、場地之大、參觀人數之多,都是其他運動項目所不及的。足球運動的技術戰術比較複雜,難度也大。這項運動能有效地提高人體的力量、速度、靈敏、耐力等素質,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內臟器官的功能,培培養人們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等優良品質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發展概況 相傳古希臘就有人踢球,後被羅馬人繼承下來,但遭到瞭羅馬皇帝的取締。公元10世紀以後,法國、意大利、英國等一些國傢有瞭足球遊戲。不過,這時各國對於這種遊戲的稱呼並不相同。到15世紀末人們才稱之為“football”(足球),並逐漸發展成現代的足球運動。1863年10月26日,英國人在倫敦成立瞭世界上第1個足球運動組織──英國足球協會,並統一瞭足球規則。人們把這一天當作現代足球誕生日。英國人這次制訂的第1個足球規則共14條,它是現今足球規則的基礎。這個協會把這項運動稱之為“協會足球”(association football),但在當時英國的學校則習慣稱為soccer,現今國際上也都稱之為soccer(見外國近代體育史)。1904年5月21日,法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丹麥、瑞典、瑞士等7個國傢足球協會的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成立瞭足球的國際性組織──國際足球聯合會。從此,現代足球運動日益發展,特別是在歐洲和拉丁美洲,足球已成為人們最喜愛、參加活動和參觀比賽人數最多的一項運動。這項運動在其他地區也發展和提高得很快。

  中國古代用腳踢球叫“蹴鞠”。“蹴鞠”這項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瞭。《史記·蘇秦列傳》中述及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居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情況,其中就曾提到“蹋鞠”。“蹋”也是用腳踢的意思。

  到漢代,有瞭“鞠城”。鞠城是專供比賽蹴鞠的場地,是東西向的長方形,兩端各有6個鞠室,呈月洞形,互相對稱,場地四周有圍墻(圖1)。唐代是蹴鞠活動的昌盛時期,當時有兩項重大發展,一是用灌氣的球代替瞭過去以毛發之物充填的球。二是用球門代替瞭鞠室。唐代的女子蹴鞠遊戲也很盛行,而且傳到瞭日本。宋代又進一步使“蹴鞠”的規則更加完善瞭。

  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足球從西方傳入中國。當時的香港和上海是中國開展現代足球運動最早的兩個城市。隨後,在南京、天津、北京幾個大城市和一些教會學校也相繼有所開展。1904~1908年間,在香港、北京和上海出現瞭校際的足球比賽。廣州、武漢等城市也相繼有瞭足球運動。以後,逐漸發展到其他城市。1908年在香港成立瞭中國現代足球運動的第1個組織“南華足球會”。1910年的第1屆全國運動會上,足球運動是競賽項目之一,南華足球隊奪得冠軍。此後(到1948年為止)舉行的6屆全國運動會上,都有足球比賽。1913~1934年的22年間,中國足球隊先後參加過10屆遠東運動會,曾獲9屆冠軍。1931年中國加入瞭國際足球聯合會。1936年和1948年中國足球隊參加過第11屆和第14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比賽。

  1927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也開展瞭一些足球活動。1933年在瑞金舉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1次運動大會”、在寧都舉行的“閩贛兩省少先隊運動會”以及1942年在延安召開的擴大的“九一”運動會,都有足球比賽或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足球運動被列為重點運動項目,得到瞭大力推廣。1951年在天津舉行瞭全國足球比賽,有東北、華北、中南、華東、西南、西北6大行政區及解放軍和鐵路等8個代表隊參加,東北隊和華東隊分別獲冠軍和亞軍。這些隊都是通過基層比賽,層層選拔的,因此,對開展全國足球運動起到瞭推動作用。由於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全國足球運動發展較快,到1956年,僅上海703個工廠中,就組織瞭820個足球隊。大連造船公司曾組織瞭42個足球隊,其所屬“第1機械隊”還曾進入全國足球甲級隊。有的地區農村足球隊也越來越多,如廣東梅縣。從1954年起,建立瞭全國足球聯賽制度,1956年又改為甲乙級升降的聯賽制度,並開始組織全國青年足球錦標賽,1957年又增加瞭少年足球錦標賽。1956年試行瞭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的等級制。這些措施加強瞭足球運動的競爭性。另外還采取瞭加強集訓和選派青年隊出國學習的辦法,促進足球技術的提高。1957年中國足球隊第1次參加世界足球錦標賽,在預賽中失利,經過總結經驗教訓,於1958年提出勇、快、巧、準作為中國足球運動應樹立的風格,促進瞭足球技術的提高。這年北京隊、“八一”隊分別與獲得第16屆奧運會冠軍的蘇聯國傢隊打成瞭平局。1959年中國足球隊曾先後戰勝過匈牙利國傢2隊和第6屆世界足球錦標賽亞軍瑞典的“尤哥登”隊。同年中國足球隊還獲得瞭“中、蘇、匈”3國對抗賽的亞軍。1960年在中、朝、越、蒙4 國足球對抗賽中,中國隊獲得冠軍。1964年國傢體委、全國總工會、教育部、團中央聯合召開全國足球工作會議,作出瞭“大力開展足球運動、迅速提高技術水平”的決定,同時確定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旅大、沈陽、南京、延邊、梅縣為全國發展足球運動的10個重點地區,並號召中小學開展小足球運動。1966年中國足球隊在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上獲得瞭亞軍。在停頓瞭幾年之後,從1971年起,逐步恢復瞭足球隊的集訓和青少年運動員的培訓。1972年全國5項球類比賽大會之後,競賽活動開始恢復。1974年中國足球隊參加瞭第7屆亞運會,預賽時失利。1978年恢復全國甲、乙級聯賽並改為雙循環升降制,建立瞭全國成年、青少年的各項穩定而系統的競賽制度。1979年11月國傢體委召開全國足球工作會議,將發展足球重點地區由過去的10個增加到16個(增加長春、青島、石傢莊、重慶、昆明和西安6個市)。1980年初,國傢體委、教育部、團中央又頒發瞭《關於在全國中小學積極開展足球活動的聯合通知》。同年,首次舉辦瞭16個重點地區小學生“萌芽杯”比賽和中學生“希望杯”比賽。目前全國16個重點地區的中小學,已建立瞭1000多個小足球隊,有50多萬中小學生參加足球活動。職工中的足球活動也日益活躍。如1980年大連市舉行“足球月”活動,全市就有近20萬人參加,其中還有農民的足球隊。70年代末,中國女子足球運動在北京、上海、沈陽、旅大、廣東、延邊、西安、重慶等地區的學校、工廠中有所開展,有的城市還組織瞭表演或邀請賽。與此同時,註意瞭提高足球裁判員的業務水平,到1981年7月先後有12人被國際足聯批準為國際裁判。近幾年中國足球隊同世界許多國傢進行瞭廣泛的接觸,參加瞭各種性質的競賽活動(圖2)。1977、1978和1980年中國先後在北京、廣州舉辦瞭3屆國際足球友好邀請賽,主隊獲得瞭2次冠軍、1次亞軍。中國足球隊參加瞭1980~1981年的第12屆世界杯足球賽亞大區預選賽,並獲得第4組第1名。1981年中國臺北木蘭女子足球隊在第4屆亞洲杯女子足球賽中獲冠軍。這是木蘭隊連續3屆獲得冠軍,因而永久地奪得瞭這一杯賽的獎杯(圖3)。

圖2 中國-科威特足球比賽

圖3 中國臺北木蘭女子足球隊在比賽

  發展趨勢 1930~1978年,國際足聯共舉辦瞭11屆世界杯足球賽。南美國傢獲得6次冠軍,歐洲國傢5次奪標。比賽的前8名幾乎全部為歐洲、南美國傢所囊括。

  比賽陣型的演變(見足球戰術),從一個重要的方面反映出現代足球的發展趨勢。50~70年代,國際足球競賽越來越頻繁,訓練更加嚴格、科學,足球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比賽陣型不斷改變。50年代初,匈牙利足球隊針對“ W.M”式的特點,為瞭加強進攻,突破3 後衛的防守線,創造瞭在進攻時便於靈活換位的比賽陣型──“4前鋒”式。在一個時期內,匈牙利隊運用此陣型,所向無敵。1958年在瑞典舉行的第6屆世界足球錦標賽中,巴西國傢隊首次運用“4-2-4”陣型,躍居冠軍。從此,巴西隊運用的“4-2-4”陣型,完全動搖瞭已盛行世界足壇近30年之久的“ W.M”式陣型的統治地位。顯然,由於“4前鋒”對付3後衛易於展開快攻,必然會導致“4後衛”制的出現,進而促成“4-2-4”陣型的問世。“4-2-4”式較之“W.M”式在攻防的關鍵地區──兩個禁區,大大加強瞭攻防的力量,更能適應現代足球“總體型打法”的發展方向。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又出現瞭“4-3-3”式及其變體(“4-4-2”式等)。“4-3-3”式的基本特點同於“4-2-4”陣型,但從全隊力量的分配上,加強瞭中場力量,更側重於防守。近10餘年來足球比賽陣型在技術、戰術、身體素質等方面,發生瞭較大的變化。這就是出現在1974年第10屆世界杯賽上,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荷蘭、波蘭隊為代表的,被稱為最先進的總體型足球打法。按照這種打法,比賽開始前隊員站位時,可以看出是“4-3-3”陣型,而當比賽進行時,由於真正做到“全攻全守”,“4-3-3”的排陣就難以辨認瞭,這是由於身體訓練水平更高,技術更全面、更熟練,戰術意識更強,每個隊員的職責和活動范圍大大擴大瞭。近20多年來,隨著國際足球競賽的日益增多,大大促進瞭歐洲、南美兩大派的相互交流。歐洲足球越來越重視發展運動員的個人技巧;南美足球越來越重視集體配合和加強身體訓練。足球運動發展到現在,兩大流派已十分接近,都朝著技術、戰術、身體素質、意志品質高度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運動員所掌握技術動作種類與一般足球運動員所掌握的技術動作種類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不過,許多優秀運動員由於逐漸形成瞭自己的技術特色和“絕招”,能夠在比賽中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同樣,優秀球隊所掌握的攻防戰術手段與一般球隊所掌握的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優秀球隊能夠在激烈對抗的條件下,靈活機動與合理準確地運用這些戰術手段。

  中國著名足球運動員獲獎情況

  1957年末~1958年初,《北京日報》與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評選“你喜愛的10名足球運動員”活動,評選結果為:張宏根、年維泗、陳復賚賚、史萬春、張俊秀、高筠時、孫福成、方紉秋、薑傑祥、張京天。

  1962年《體育報》評選的優秀足球運動員為,守門員:黃肇文、張業福;後衛:李桂福、孫玉明、孫寶榮、費幼華、盛金榮、高筠時;前衛:張京天、黃福孝、冼迪雄、高建雲;前鋒:陳傢亮、邢桂福、孫雲山、陳志華、張宏根、張正友、蓋增盛、陳山虎、張均浪、張坤嶽。

  1979年由《體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評選1979年度中國“最佳運動員”活動,容志行被評為“最佳運動員”之一。

  1980年由《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和《體育報》聯合舉辦的評選1980年“最佳運動員”活動,容志行被評為“最佳運動員”之一 (圖4)。

圖4 中國足球運動員容志行在踢角球

  1980年中國足球協會評選的11名最佳運動員是:李富勝、林樂豐、遲尚斌、蔡錦標、劉志才、左樹聲、黃向東、容志行、沈祥福、徐永來、古廣明。

  1980~1981年第12屆世界杯足球賽亞大區第4組預選賽中,容志行被評為“最佳攻擊球員”,李富勝被評為“最佳防守球員”。(見彩圖)

中國足球運動員容志行的過人動作

1978年世界杯足球賽阿根廷隊勝荷蘭隊後觀眾歡呼的場面

表1 全運會足球比賽前3名名次表

表2 全國足球強隊比賽前3名名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