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說傢、評論傢、詩人。生於福井縣地主傢庭。高中時代開始文學創作。1926年與東京大學同學結成馬克思主義藝術研究會,同年與窪川鶴次郎等創辦《驢馬》雜誌,當選為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中央委員。1927年發表小說處女作《少年》。1928年任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常任委員,主編機關刊物《戰旗》並在《戰旗》上頻頻撰文,與藏原惟人等進行藝術大眾化問題的論爭。同年8月發表表小說《早春的風》,揭露、抨擊日本統治者制造的“三一五”事件。1929年,在日本無產階級作傢同盟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常任中央委員。隨後發表詩作《雨中的品川車站》和小說《阿鐵的故事》。前者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後者描寫資本主義制度下日本農民的悲慘遭遇及其覺醒。同年10月,又在《新潮》雜志刊文《沒有所謂藝術的政治價值》,由此引發關於藝術價值的論爭。1931年加入日本共產黨,任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中央協議員。1932年被捕,度過兩年左右的監獄生活。獄中被迫轉向,出獄後發表《不能寫小說的小說傢》等轉向文學作品。在此期間,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遭到嚴重破壞。

  中野重治在艱難的生活和法西斯專政的重壓、迫害下,度過瞭戰爭年代。戰爭期間發表小說《歌別》(1939)、《空想傢與劇本》(1939)和文學評論《齋藤茂吉筆記》(1942)等。1945年,中野與藏原惟人、德永直等共同創立新日本文學會,任秘書長。同年再度加入日本共產黨。戰後的重要作品是自傳體長篇小說《五臟六腑》(1954)和《梨花》(1957~1958)等。前者獲1955年“每日出版文化獎”;後者獲第11屆“讀賣文學獎”。196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甲乙丙丁》反映瞭日共黨內的鬥爭和生活情況,獲“野間宏文藝獎”。中野重治與中國、蘇聯作協的關系密切,曾多次訪華、訪蘇,是日本共產黨和日本無產階級文化、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