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未能按正常發育過程從腰部腹膜後下降到達陰囊底部位置,而是停留在腹腔內、腹股溝區、陰囊入口處或其他部位的病理現象。是常見的先天性生殖系統畸形。又稱睪丸下降不全。睪丸在胚胎第7周時由原始性腺分化,位於腹腔的後上方。隨著胚體增長及引帶牽拉,約在第28周開始下降,通過腹股溝管約在第32周進入陰囊。睪丸下降多與內分泌有關,若有促性腺激素異常,可導致睪丸不下降或停頓在下降過程的通道,稱之為隱睪。因此,新生兒應常規檢查陰囊有無睪丸,或在腹股股溝區觸及似睪丸腫物,隱睪位置過高可能觸不到睪丸。由於睪丸引帶異常或下降通路陰囊入口處梗阻,可使睪丸異位於腹股溝處的腹外斜肌表面、會陰、股部、陰莖上方等稱之為異位睪丸

  隱睪在早產兒發生率為9.2%~30%;足產新生兒為3.4%~5.8%;一歲時占0.8%~1.8%;一歲以後再下降的概率很少。隱睪單側多見於雙側,單側隱睪中右側為主,占70%。睪丸位於腹股溝內約占72%,陰囊上方占20%,腹腔內占8%。

  隱睪會引起生育能力下降,因促性腺激素不足會影響生殖細胞的繁殖、間質細胞減少和萎縮。6個月以內的小兒隱睪生殖細胞雖在正常范圍,但影響生殖母細胞向精原細胞轉化,致使精原細胞減少;在2歲後對生殖細胞影響更嚴重。據觀察即使是單側隱睪,對側睪丸生殖細胞數也較低,從而影響生育。隱睪位置越高影響越大。隱睪在青春期前未糾正,生殖細胞消失率在陰囊上方的隱睪為20%;在腹股溝管處為40%;在腹內為90%。繼發性隱睪如疝手術後同樣會出現支持細胞與間質細胞萎縮。

  隱睪患者發生惡性腫瘤的概率比正常者高20~40倍,腹內隱睪較腹股溝管內高4倍。據觀察隱睪復位較晚,其惡變率也無明顯改善。

  隱睪診斷明確治療應早期,在出生後1歲內(10個月)開始治療。主要手段有內分泌和手術治療。內分泌治療包括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HCG刺激垂體分泌黃體生成素,促使睪丸間質細胞合成睪酮增加,使隱睪下降,其下降率為52%。HCG直接刺激間質細胞合成睪酮,使睪丸下降。

  在內分泌治療失敗或異位睪丸,均應在2歲前手術復位。成人隱睪已萎縮,對側睪丸正常可考慮切除隱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