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藥的方法和註意事項。正確的服藥法可以確保療效並能防止副作用的發生。

  服法具體包括:①服藥溫度。湯劑一般宜溫服,但熱證用寒藥宜冷服,寒證用熱藥宜熱服。若用從治法時,則熱藥宜冷服,寒藥宜熱服。發散風寒藥宜熱服,並多飲開水或藥後進熱粥以助汗出。滋補溫養藥宜溫服,以利消化吸收。丸劑、散劑除特殊規定外,一般用溫開水送服。②服藥時間。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驅蟲藥和瀉下藥大多空腹服,以便迅速進入腸內充分發揮療效;補益劑和病在胸膈以以下者,一般宜飯前服;消食藥以及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宜飯後服;安神藥宜睡前半小時至1小時服;截瘧藥於發病前2~3小時服。其他藥一般宜飯後服。無論飯前、飯後服藥都應略有間隔(約1~2小時)。但對於急性病、嘔吐、驚厥,以及石淋、咽喉病需煎湯代茶飲者,當不定時服。③服藥次數。每劑中藥通常分早、中、晚三次服用。病較輕緩者可上、下午各服1次;急重者可每隔4小時左右服1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病在上部者,宜少量多次分服;病在下部者,宜1次頓服。咽喉疾患宜緩慢頻服。服用發汗藥、瀉下藥時,以得汗或得下為度,適可而止。④特殊服法。嘔吐患者,若服湯藥易吐,可先飲薑汁少許或藥中加適量生薑汁,亦可采取少量頻服的方法。神昏口噤患者,可用通關散搐鼻得嚏或以烏梅擦牙,待開噤後,將藥汁緩緩灌下,也可用鼻飼法灌服。胃氣虛弱、聞藥欲吐時,可在鼻上塗少許醋,或藥汁中加少量食糖、蜂蜜,矯味後服,或煎濃汁少量頻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