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史上新形成的畫種。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有3個發展階段。1958年全國出現“大躍進”的形勢,促成以詩配畫為特點的農民畫興起。出現瞭江蘇邳縣(今邳州)、河北束鹿(今辛集)、昌黎等“傢傢詩歌戶戶魚”的壁畫縣,並以運動的形式推向全國。作者主要是農村美術教師和業餘美術作者。作品以漫畫式的誇張手法表現生產勞動和對未來的嚮往,富於活潑自由的想像力。限於原有的文化基礎,藝術表現上粗糙,然而農民作者能夠拿起畫筆,吟詩作畫顯示自我價值,在美術史上是具有重要突破意義義的。早期農民畫由於深受“大躍進”浮誇風的影響和指導思想的錯誤,未能持久發展起來。

常振芳的作品《牛群》

  第二個發展階段是70年代初期以陜西戶縣為代表的農民畫的發展。1973年10月在北京全國美術展覽上,與上海、陽泉、大連三市工人畫展同時舉辦瞭戶縣農民畫展覽,之後又在全國8個城市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傢展出,擴大瞭農民畫在國內外的影響,出現瞭《老書記》(劉志德作)、《春鋤》(李鳳蘭作)、《公社魚塘》(董正誼作)等作品。戶縣農民畫作者有農民、工人、知識青年和一些老藝人,其中不少是生產隊、生產大隊的幹部,他們以作品直接配合生產任務和政治任務。戶縣農民畫得到專業美術作者的輔導,吸收民間年畫、刺繡和剪紙特點和版畫手法,作品形式感強,色彩鮮明、熱烈,形成一種易於借鑒、推廣的創作模式,對各地農民畫創作活動起到示范作用。

  農民畫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後。代表性地區是上海金山縣(今金山區)。金山縣農民畫作者群體以婦女居多,她們借鑒當地民間刺繡、印花佈、青花瓷器等表現形式,結合魚米之鄉的自然環境和農村生活,形成富於地域性風格特色的繪畫樣式。在金山縣農民畫影響下,出現瞭浙江嵊泗漁民畫、四川綦江縣農民版畫等創作群體,形成多種風格並存的局面。

  1988年3月文化部社文局頒佈《關於命名戶縣、金山縣等45個縣、區、市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的文件。這些畫鄉分佈於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比較集中的是遼寧、浙江兩省。

  農民畫是個廣義的概念,也包括牧民畫、漁民畫等。《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設有《農民畫卷》,是美術典籍中對農民畫這一畫種的正式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