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醫藥衛生界高級和中級知識份子為主、具有政治聯盟特點、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簡稱農工黨。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參政黨。

  農工黨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27年,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等為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教,堅持“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主張建立新的革命政黨。1930年8月9日,在上海召召開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並積極開展反蔣活動。1931年8月鄧演達被捕,並於同年11月被蔣介石下令殺害。1933年11月,臨時行動委員會參與發動瞭福建事變。1935年臨時行動委員會響應中共的《八一宣言》,召開第二次全國幹部會議,改黨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確定瞭反蔣、聯共、抗日的方針。從此,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走上同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的道路。1941年3月,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其主要領導人擔任民盟重要領導職務。1947年2月,在上海召開第四次全國幹部會議,改黨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1948年5月發表聲明,響應中共發出的關於召開新政協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翌年9月,農工黨的代表出席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其主要領導人在政府中擔任重要領導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農工黨以政協共同綱領為行動綱領,制定瞭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此後,農工黨參加國傢政權,參與政治協商和國傢事務管理,以及參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各項政治運動,推動黨員參加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並結合實踐進行學習和自我教育,在維護和鞏固人民政權、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取得瞭十分顯著的成績。改革開放以後,農工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協助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貫徹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對國傢經濟文化建設和醫藥衛生事業的改革和振興建言出力,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出謀獻策,並開展形式多樣的咨詢服務、辦醫辦學、智力支邊等活動。特別是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頒佈以來,農工黨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為推動國傢的經濟文化建設,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開展瞭卓有成效的工作。

  農工黨的最高領導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和它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中央常務委員會。中央委員會設秘書長,並設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社會服務部、參政議政部、研究室等職能工作部門組成中央機關。根據工作需要,中央委員會下設醫藥衛生、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聯絡、婦女、經濟、法律等專門工作委員會。到2007年底,農工黨在除臺灣、香港、澳門、西藏外的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瞭地方組織,有黨員10.2萬餘人。農工黨各時期主要領導人有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彭澤民、季方、周谷城、盧嘉錫、蔣正華等。2007年12月,桑國衛當選十四屆中央主席。中央機關刊物《前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