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哲學傢王守仁的心學宗旨。“良知”來自《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朱熹解釋格物致知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向外窮理以求得知。王守仁不同意朱熹的解釋,他將《大學》的致知與《孟子》的“良知”結合起來,說“致知”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他的良知,既指個人知善知惡的道德意識,又指人人具有、純善無惡惡的道德本體。良知即是天理,是道德的根基。“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一切事物,相當於孟子所說的擴充四端、陸九淵所說的發明本心,是對《大學》“致知”所作的心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