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層受力發生彎曲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巖層受力發生彎曲,稱為褶曲褶皺。褶曲地貌有兩類:①由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稱為動態褶曲地貌或原生褶曲地貌。②受外力剝蝕而形成的地貌,稱為靜態褶曲地貌或次生褶曲地貌。

  動態褶曲地貌 由新構造活動形成,其地貌與構造形態一致,如背斜構造在地表表現為拱起山地或高地,,向斜構造表現為凹陷盆地或低地。類型有:①褶曲構造山地。在強烈水平擠壓力作用下形成的高大褶曲山系,褶曲地貌中最常見的規模最大的類型,新生代以來褶曲隆起的高山多屬這一類型。②穹隆構造地貌(見圖)。地殼中的塑性巖鹽向上侵入沉積巖,或巖漿侵入到地殼,使地殼上部巖層上拱而成。鹽丘是以鹽體為核心的穹隆構造地貌,由巖鹽(呈塑性狀態)向上侵入沉積巖中形成。③拱起構造地貌。由局部活動背斜引起,使地面隆起或使階地和夷平面拱起變形。

穹隆構造地貌圖

  靜態褶曲地貌 在背斜或向斜構造基礎上由外力侵蝕而成。其中,侵蝕時間短,原生構造地貌尚未完全破壞,地貌形態與構造一致的稱為順地貌;侵蝕時間長,外力作用破壞瞭原生構造地貌,地貌形態與構造不一致的稱為逆地貌;逆地貌再經侵蝕破壞,使地貌形態又與構造一致的稱為再順地貌。逆地貌有單面山、背斜谷、向斜山。